買不買房,,固然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是任何選擇都有好與壞的區(qū)別,。至少從投資角度看,,在合適的時機不買房,可能意味著錯過了一班車,,要搭上下一班可就難了,。
我有一個同學,大學畢業(yè)沒多久,,就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北京買了房子,,卻始終不見他搬過去住,寧可每個月花四五千元與人在北三環(huán)合租,。逮著機會問他,,說是買房是為了家庭資產的保值,“說不定過幾年就逃離北上廣了”,。
盡管口里說著要離開北京,,他仍是同學們心目中的“高富帥”。房子盡管不大,,地段盡管不好,但是總歸隨著房價的上漲節(jié)節(jié)攀升,,比工資漲得快多了,。更多同學的情況則是:因為沒有良好家境的支持(在北京靠自己的努力買房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始終處于”觀望“狀態(tài),,然后越觀望離房子越來越遠,。
上大學時,曾經有一種專家論調,,我也一度深信不疑,。那就是年輕人不應該買房,應該把寶貴的青春投向更重要的事業(yè),,而且,,租房也能滿足居住需求,。這樣的觀點超脫于高房價,看上去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隨著房價持續(xù)上漲,如此觀點越來越經不起質疑了,。買不買房,,固然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是任何選擇都有好與壞的區(qū)別,。至少從投資角度看,,在合適的時機不買房,可能意味著錯過了一班車,,要搭上下一班可就難了,。
《中國青年報》近日發(fā)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71.8%的受訪者直言身邊因房價而放棄在大城市發(fā)展的年輕人多,�,?瓷先ィ@也是一種自由選擇,,大城市居大不易,,那就到中小城市發(fā)展。但是,,僅僅因為房價而放棄大城市,,也就是放棄了更寬松和更活躍的發(fā)展空間,堪稱不是選擇的選擇,。而且,,到了中小城市,同樣會面臨買房問題,。實際上,,很多年輕人并不是在選擇城市,而是在選擇買得起房子的地方,。
種種糾結背后掩藏的另一個問題是:房價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這么說,,不是為了宣揚某種仇富心態(tài),,而是說對年輕人而言,如果有家庭財力的支持,,盡管也是咬咬牙付出首付,,未來十幾二十年要成為房奴,但是動輒幾百萬元的房子因為不斷增值,無疑與同齡人相比“贏”在了起跑線上,。相反,,家境一般,付不起首付,,不光離房子越來越遠,,與買房同齡人的資產差距也越來越大。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造成階層固化最主要因素不光是教育不公,,不光是城鄉(xiāng)差異,恐怕還有能不能付得起首付,。我身邊只有兩種年輕人,,一種是當穩(wěn)了房奴的年輕人,一種是欲當房奴而不得的年輕人,。很多人買房有兩個家庭甚至祖輩家庭的支持,,這只是家長無條件的愛嗎?并不盡然,。買房已成為了家庭最重要的資產配置方式,,這項資產配置得正確、合理,,才意味著下一代能提升一個階層或者在本階層穩(wěn)定下來,。
拿上一代人年輕時的境況與這一代年輕人相比,同樣是不合理的,。上一代人可以通過自我奮斗,,抓住住房商品化的機遇,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在人到中年時買到屬于自己的住房,。而這一代人的命運與家庭深度捆綁在了一起,,這一代人也不再生活在堪稱顛覆的時代。現(xiàn)實情況是,,很多年輕人的自我選擇空間有多大,,取決于父輩有沒有在關鍵時期作好選擇。
不錯,,買不起房子,、不愿意買房子,可以租房,。但是,必須看清楚的問題是,,個人住房所滿足的并不是簡單的居住需求,,而承載了太多居住以外的意義。房子與投資,與婚戀,,與個人階層的進退直接掛鉤,,這才讓年輕人面臨高房價別無選擇。剛剛畢業(yè),,住小一點,,住差一點,這都不是多大的問題,。問題在于,,如果房價長期上漲,不能在合適時機買房,,可能會一輩子住小,、住差,這就大大削弱了年輕人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