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傳:
王印祥,,貝達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科學家、北京加科思新藥研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他主持完成了國家一類新藥“鹽酸�,?颂婺帷獎P美納”,用于肺癌治療,,并于2011年上市,,是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國家專利金獎,。2015年,他創(chuàng)建由貝達及數家VC聯(lián)合投資的北京加科思新藥研發(fā)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專注于原研藥的研究開發(fā),。
2016年11月7日,伴隨著上市鐘聲,,貝達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貝達藥業(yè)的核心產品名叫“凱美納”(學名鹽酸埃克替尼),,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靶向抗癌新藥,,于2011年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上市,結束了我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時任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曾稱贊這一成果“堪比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
截至2016年上半年,服用凱美納的患者人數超過了10萬人,。凱美納的研發(fā)團隊出自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團隊的核心就是王印祥博士。
學海搖櫓
1980年王印祥高中畢業(yè),,本著只要能被學校錄取,、把農村戶口轉為城鎮(zhèn)戶口的原則,他填報了當時甚為冷門的衛(wèi)生專業(yè),。入學后他才知道,,衛(wèi)生專業(yè)畢業(yè)生將來要到防疫站工作。畢業(yè)后王印祥被分配到河北邯鄲地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防疫站的工作很接地氣,,下煤礦、進工廠是家常便飯,,工作相對固定也相對單調,。“那時候感覺預防醫(yī)學工作像行政工作似的,,和我當科學家的夢想相差甚遠,,于是萌生了考研深造的念頭�,!蓖跤∠檎f,。經過幾年的準備,他如愿考上了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的研究生,,專業(yè)是毒理學,。那一年,他24歲,。
已經成為毒理學研究生的王印祥,,他的日常研究工作包括給實驗動物喂各種藥物,然后監(jiān)測肝功能,、體重變化,,再作毒理分析等,。這個時期,分子生物學剛剛在中國興起,,聽到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的同學整天談論“基因”“克隆”等話題,對生命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王印祥被深深地吸引,。他意識到,,分子生物學專業(yè)才是他想做的科學,于是決心將研究方向轉向分子生物學,。1993年,,王印祥考入美國阿肯色大學醫(yī)學院,,開始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后到耶魯大學做博士后研究。他不曾想到,,這一去美國,整整用了10年,。
抗癌新藥
上世紀90年代,,腫瘤的藥物治療仍然以化療藥為主。這些藥物的一大特點是除了能殺死癌細胞,,也能殺死正常細胞,,毒副作用非常明顯。怎樣才能找到只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沒有影響的藥物,,是當時學術界的研發(fā)熱點,。
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發(fā)現(xiàn)慢性骨髓型白血病是罕見的BCR-ABL融合蛋白激酶引起的,,這個染色體突變早在1960年就被發(fā)現(xiàn)了,,叫作費城染色體突變。上世紀80年代,,諾貝爾獎學者巴爾的摩克隆出這個基因,。1999年,王印祥到耶魯大學做博士后,,他的博士后導師就是巴爾的摩的學生,。王印祥跟著導師的項目也投入到腫瘤和激酶的研究。激酶抑制劑,,正是靶向抗腫瘤藥研究的起點,。到2001年,諾華制藥生產的格列衛(wèi)獲批上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靶向抗腫瘤藥開始造福成千上萬患者,。
在一次留學生派對上,王印祥與馬里蘭大學的醫(yī)用化學博士張曉東相識,。交談中,,兩人都認為靶向藥物開發(fā)大有可為,,決定一起創(chuàng)業(yè),開發(fā)新型的靶向抗癌藥,。王印祥負責生物部分開發(fā),,張曉東負責化學部分設計。在美期間,,王印祥與多位投資人接觸,,希望拿到天使投資,但是收效甚微,。后來王印祥與同學丁列明談起這個項目,,意外地引起了丁列明的強烈興趣。丁列明也是學醫(yī)出身,,加上與王印祥多年的朋友關系,,他決定投資這個新藥項目的研發(fā)。2002年底,,丁列明在杭州注冊浙江貝達藥業(yè)有限公司,,支持王印祥團隊的新藥研發(fā)。兩個月后,,王印祥辭去美國的所有職務,,回國創(chuàng)業(yè)。
創(chuàng)業(yè)之路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回國后,,王印祥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租下30平方米的實驗室,,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化學藥劑的合成往往需要多個反應才能實現(xiàn),,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設備,。比如合成中間一步的反應需要氫加壓環(huán)境,由于氫氣加高壓后危險性較大,,當時整個北京市都找不到這個反應釜,,王印祥只好帶人到河北廊坊,在一個用水泥搭建的氫加壓的釜中完成反應試驗,。在廊坊做完反應后,,在外租的藥廠車間做下一步反應,才能最終合成出藥品,。
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欠缺,,新藥研發(fā)的高額投入和風險,國內的藥品企業(yè)都以生產仿制藥為主。2004年到2007年是中國仿制藥申報高峰期,,那時幾萬元錢就買得到一套資料報審,。王印祥去藥審中心答辯時,完全按照學校的思路詳細講解,,參與評審的專家非常驚訝:國內竟然還有這樣的公司去做這樣嚴謹科學的項目,。2006年7月份,公司順利拿到了臨床實驗批文,。
�,、衿谂R床實驗要選擇一家權威機構,王印祥思來想去最終選擇做臨床實驗最嚴格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當他打通協(xié)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主任單淵東教授的電話時,,對方的回答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我們不接不靠譜的小企業(yè)課題,,影響聲譽,。”醫(yī)院一些科室甚至在醫(yī)生辦公室門口貼告示“醫(yī)藥代表謝絕入內”,。王印祥沒有放棄,,他找到單淵東的辦公室,開門見山:“單老師,,請您給我20分鐘時間介紹一下我們的課題,。如果您聽完了還是不能接受,我轉身就走,�,!睕]想到,這一聊就是一個半小時,,單淵東聽后決定把臨床實驗報告提交倫理委員會審核,。事后,單淵東對臨床藥理中心主任胡蓓說:“貝達那個老總不像一個商人,,像個科學家,。”
新藥攻堅
藥品研發(fā)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雖然王印祥與團隊精心設計方案,,但畢竟是第一次,臨床實驗并不順利,。第一例患者服藥5天后,,從臥床到能做家務,癥狀明顯改善,�,?墒牵搅说谒奈换颊�,,給藥一星期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臨床實驗陷入停滯,,醫(yī)院內部甚至有人提出不應該接受國內藥企的實驗,大范圍的質疑聲隨之而起,。無奈之下,,王印祥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教授孫燕和石遠凱,、張力等專家前來會診,。專家們在調取資料后認為,這是國內第一個靶向抗腫瘤藥,,是否可以1例1例患者入組,,觀察1個月后再入組。
到Ⅲ期臨床實驗階段,,對照樣本又成了爭議的焦點,。美國的羅氏制藥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都是用安慰劑做對照,王印祥認為,,用安慰劑對照不足以顯示凱美納的療效,,他們最終決定用阿斯利康生產的同類藥物易瑞沙與凱美納做臨床對比試驗。在實驗機構方面,,他們還跑了27家醫(yī)院自己做質量監(jiān)控,。如果一切順利,2009年1月份,,27家醫(yī)院將同時啟動Ⅲ期臨床實驗,。不料,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談好的投資人紛紛表示項目投資暫停,。此時購買對比藥劑易瑞沙需要大量資金,一旦臨床試驗終止,,前期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凱美納的命運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危難之時,,杭州市余杭區(qū)政府雪中送炭,,提供1500萬元資金支持。隨后貝達醫(yī)藥的大股東分頭籌資借款,,禮來亞洲基金又投入500萬美元,,加上科技部“863”計劃和“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新藥專項支持,湊夠了所需資金,。
2010年5月份,,凱美納Ⅲ期臨床實驗結束,結果如大家所愿。雙盲實驗結果顯示:凱美納的療效與進口藥易瑞沙不相上下,,但是副作用卻小很多,。2011年,孫燕院士代表項目課題組在荷蘭世界肺癌大會上作報告,,這也是國內自主研發(fā)的新藥第一次登上國際學術會議講臺,。隨后,《柳葉刀》雜志主動邀請課題組撰文,,公布了凱美納的臨床實驗成果,。2015年,凱美納研發(fā)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全球第三個,、亞洲第一個治療晚期肺癌的靶向抗癌藥,凱美納自上市以來造福了數以萬計的患者,。貝達藥業(yè)自2011年開始,,對服藥半年后依然有效的患者實施免費贈藥。
2012年,,王印祥在貝達藥業(yè)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寫了下面一段話:每個承載使命的偉大商業(yè)機構都想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豐碑,,我們的豐碑是聳立在每一個精心研究合成的分子和凝結著成百上千科學家,、醫(yī)生和患者心血的一粒粒微小的藥片——那是為飽受疾病痛苦的人帶來生命希望之光的火種�,。ń洕請笥浾� 于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