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傳統(tǒng)體育館不同的是,公園式體育綜合體除了提供運動場所外,,還將運動與休閑娛樂結合,,寓運動于休閑。(資料圖片)
與傳統(tǒng)體育館不同的是,,公園式體育綜合體一般置身于環(huán)境宜人的公園或綠地中,,除了提供運動場所外,還將運動與休閑娛樂結合,,寓運動于休閑,。目前,國內最大的公園式體育商業(yè)綜合體“中曌廣場”,,就坐落在北京豐臺區(qū)槐房公園內,以千畝生態(tài)園林為依托,,“中曌廣場”既提供滾軸,、旱冰、自行車,、滑板,、滑雪等多個體育運動項目,也擁有天然溫泉水療養(yǎng),、瑜伽等休閑娛樂,。這種公園式體育綜合體的出現(xiàn),讓家庭健身,、運動休閑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
區(qū)別于職業(yè)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殘酷競爭,運動休閑更崇尚輕松自在的享受和愉悅,。在運動中放松,,在休閑中鍛煉,少了幾分血脈賁張的緊張感,,多了幾許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比如,運動愛好者們在“中瞾廣場”滑完一場冰后,,可以泡溫泉浴放松放松,,再點杯咖啡對著千畝綠蔭慢慢享受午后時光。
為解決大眾體育休閑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花大力氣建設體育館,。國務院印發(fā)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達到4.35億,,群眾身體素質穩(wěn)步增強,。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fā)揮,,與各項社會事業(yè)互促發(fā)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體育消費總規(guī)模達到1.5萬億元,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源,。
在追求運動場館數(shù)量的同時,大眾對于體育場館配套服務的要求也在提升,。目前,,很多體育場館設計的本意是用來比賽、訓練,,對外開放也是附帶為之,,因而設施簡單,服務跟不上,。如果運動完想就近淋浴,,或者喝茶歇息,基本難以實現(xiàn),。
對此,,有些體育綜合體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嘗試用智能化提升服務水平,,精準服務體育運動,。中曌集團董事長趙克強介紹,精準服務體育運動內涵很豐富,,比如利用WIFI提供位置信息,,對目標位置做路線導航;記錄消費者運動過程中各項技術動作,,形成體適能檢測數(shù)據(jù),;支持多種支付方式,活動消費都可形成積分檔案,;針對潛在消費者推送各種商場活動,,預約服務,、停車、買單等都能在手機上一鍵完成,。最大程度地避免顧客為瑣事耗費時間,,提升休閑體驗的愉悅感。
除此之外,,“中曌廣場”還安裝了自動能耗管控裝置,,讓館內溫度、濕度始終保持在人體最舒適的程度,,同時全面覆蓋3級過濾新風系統(tǒng),,全年室內PM2.5指數(shù)保持在35以內,即便在霧霾較重的天氣,,空氣污染指數(shù)依然可以保持在50以內,,以便讓人流汗的同時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
當然,,運動休閑不僅是簡單地將運動和休閑娛樂做“加法”,,還可以融入文化教育、科技研發(fā),、醫(yī)療養(yǎng)老等其他要素,。同“中曌廣場”一樣,越來越多的運動場館開始挖掘演藝,、娛樂,、展覽、旅游等多方位功能,,注重大眾需求,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人們對體育功能有了再認識,,體育運動曾經是揮汗如雨、你爭我奪的刻板印象,,但現(xiàn)在它的意義在擴展,,且選擇多元,從競技邁向了人文,,從一種身體鍛煉,,更多地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