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追記全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鄭德榮教授(上)

在重病期間,,鄭德榮依然筆耕不輟,和自己的學生討論學術論文修改意見,。
本報記者劉懷 米韻 熹任爽 繆有銀 畢雪
鄭德榮教授走了,。
這個93歲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研究工作,,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全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東北師范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
時代風云,,激蕩變幻。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尋真理的腳步堅實而有力——
作為一名守衛(wèi)真理的“紅色理論家”,,他堅定地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yè),。面對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訴求,他筆耕不輟,,始終以過人的政治膽識,、巨大的理論勇氣去回應質(zhì)疑,,堅持用真理作為前行的坐標;
作為一名勤奮創(chuàng)新的學者,,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他把創(chuàng)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出版學術著作4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260余篇,,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學術空白,在海內(nèi)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
作為一名默默耕耘的園丁,,他堅守在教學一線,為人師表,,甘當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想,、所研、所得傳授給每一個學生,。1986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來,他培養(yǎng)了49名博士生,,培養(yǎng)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
作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紀老人,,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將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90歲之后,,他仍然堅持學術創(chuàng)新,將研究方向拓展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上來,,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論成果,。
“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細數(shù)鄭德榮的一生,,他用畢生的實踐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偉大,彰顯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寶貴的真理和知識,更有不竭的精神財富,!
“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
——對真理的渴求,,讓鄭德榮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1926年,鄭德榮出生于吉林延邊,,那正是列強入侵,、戰(zhàn)亂四起的年代。少年時的鄭德榮先后在“奉天”和“新京”求學,。目睹了日本人的殘暴統(tǒng)治,,這讓鄭德榮體會到了亡國奴的恥辱和痛苦。一顆年輕的心靈總在拷問自我:“到底怎樣才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鄭德榮從國統(tǒng)區(qū)投奔到解放區(qū),,進入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前身)二部短訓班學習,。在那里,鄭德榮懂得了什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看到了共產(chǎn)黨的干部和群眾打成了一片,,這些給鄭德榮留下了深刻印象�,!肮鞠壬钱敃r著名的詩人,,是個大人物啊,他講《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時,,用口語化講理論,,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讓人入耳,、入腦、入心�,!编嵉聵s在回憶錄里說道,。當時給他們授課的還有校長張如心等,用鄭德榮的話說就是:都是文化層次相當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接觸共產(chǎn)黨的理論,,他就堅信不疑,就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訓班,,鄭德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述,,在馬列主義中找到了人生奮斗目標的答案,,牢牢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靶叛鲆坏淞⒘司鸵恢眻猿窒氯�,!我一定站在真理這一邊!”
1949年,,鄭德榮轉入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1952年提前畢業(yè)留校任教。當時,,學校為了加強馬列主義4門課的教學工作,,新建立了4個直屬教研室,鄭德榮被分配到了中國革命史直屬教研室任教,,從事中國黨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那時候起,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刻苦鉆研,,全身心撲在中共黨史的學習、研究和教學中,。1953年,,憑借著優(yōu)異的表現(xiàn),鄭德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從此,,他就與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成為終身奮斗的事業(yè),。
鄭德榮對事業(yè)無限忠誠,不因現(xiàn)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真正做到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鄭德榮對事業(yè)無限熱愛,,凡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熱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淳樸、真誠,、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終堅持學習,,孜孜不倦。他的學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書房讀書,,他家桌子上、書架上,,甚至床上,,到處都是書。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書寫作,。他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紅色理論的海洋里,。
作為教師,,鄭德榮認為傳道、授業(yè),、解惑是三位一體的,,而傳道應列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之道,。所以,,他將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收獲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把自己對黨的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的心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他經(jīng)常對學生說,,不僅在業(yè)務上要使自己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應使自己成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不管在什么樣的政治風浪中,,都要始終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站穩(wěn)立場,保持高尚的共產(chǎn)主義情操,。
鄭德榮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不放棄任何一次傳揚紅色理論的機會,,他講學的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他不管處于哪個年齡段,,工作有多繁忙,身體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層單位的邀請,他也從不拒絕,。學生勸他,,這么小的單位就不要去了吧�,?伤麉s說,,這是責任,是我們的專業(yè)可以發(fā)揮作用的時候,,怎么能推脫呢,?
多年來,鄭德榮不僅勤學不輟,,還堅持創(chuàng)新研究,,著述頗豐,他編寫教材,,出版專著,,并通過這些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傳播得更為廣泛,。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鄭德榮提出了很多新論斷。他的這些學術觀點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密切相關,,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緊密相連,,更與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高度一致。
在鄭德榮生命的最后幾年,,他的博士生邱瀟一直陪在左右,。“鄭老師對黨有著無限的忠誠,,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黨員,,在方方面面總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鼻駷t說,。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學生和同事翻了出來。
1955年,,鄭德榮因公到西安出差,,想借此機會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周日乘車前往,,下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張4分錢的車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車票弄混了,報銷出現(xiàn)問題,。
政法學院黨委書記齊仁慶說,有一次,,鄭德榮的親屬想用他的醫(yī)保卡買點藥,,卻被鄭德榮嚴厲地訓斥了,,“公私分明,黨員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隨便開這個口子,。”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鄭德榮一直被結腸癌折磨著,。可就是這樣,,他也很少缺席過政法學院的黨支部活動,。考慮到鄭德榮的身體情況,,很多同事勸他不用親自出席活動,,讓學生代替參加就好了,可鄭德榮堅決不同意:“參加黨支部活動,,這是一名黨員的基本職責,�,!�
政法學院團委書記吉喆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病榻上的鄭老師心里只有黨和科研事業(yè),。他告誡前來探視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對真理的追求是沒有終點的。鄭德榮既是馬克思主義篤定執(zhí)著的信仰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始終高舉旗幟跟黨走,窮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終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