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jié),位于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紀念館游人不斷,大家通過一張張老照片感受著歷史,。當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破浪遠航40年之際,人們將目光再次投向出發(fā)的原點,。
40年前,這個村莊里的18戶農民在全國率先推行“大包干”,從而開啟了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時代巨幕,。40年來,,從偷按“紅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確權頒證喜獲“紅本本”,再到農村“三變”農民“領紅包”——小崗村一次次為改革探索蹚路,。這個地處淮河岸邊的小村莊,,應著改革開放的脈搏,見證了中國農村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偷按“紅手印” 戶戶包田
沿著小崗村里長長的主干道,,穿過兩旁林立的商鋪,有一家名為大包干農家菜館的小院落,,這里是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的家,,也是來小崗的人們常選擇的一戶農家樂。年過70歲的關友江精神矍鑠,,正邊招呼客人邊講述往事,。每逢人來,都會要求他給講講當年的故事,,今年尤其多。
與很多同齡人一樣,,關友江對饑餓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回憶說,1955年,,農業(yè)合作化以前,,小崗有26頭耕牛和1100畝耕地,正常年景產糧19萬斤,,可以吃飽肚子,。1956年,小崗一步跨入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化后,,“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生產開始下滑,,農民收入下降。一直到1978年之前,,小崗都是“吃糧靠返銷”,,每年秋收后幾乎家家外出討飯。
1978年,,鳳陽遭遇了史上罕見的大旱,。秋種時,安徽省委決定: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耕種,,誰種誰收,。縣里一些村借機開始包干到組,。小崗生產隊一開始也是包干到組,,先劃為4個組,干了沒幾天,,組內產生矛盾,,又細分成8個組,每個組只有二三戶,,可是還有吵架的,。于是在那個冬夜里,生產隊秘密集會,,18位帶頭人按下紅手印,、立下“生死契約”:明組暗戶,瞞上不瞞下,,分田到戶,。
從此,包干到戶誕生了,,大家對種好自家地充滿了熱情,,農民迅速解決溫飽問題,多余農產品的出售也換來現(xiàn)金收入,。這時的關友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干勁兒,,他終于敢把吃不了的余糧拉到市場賣掉,換回生活用品,,不再發(fā)愁溫飽,。
18枚紅手印催生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秋天,,小崗村糧食產量猛增到22.3萬多斤,,家家戶戶喜上眉梢。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產隊中99%以上都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擁有量達到800斤。同年,,大包干正式定名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保留了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確立了家庭的承包經營權,,農民可以自主經營,,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

上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崗村的舊草房,。包產到戶以前,,小崗村民居住條件很差,幾乎家家住這樣的舊草房,。 龔 巖攝
下圖 小崗學校的學生們在操場上準備做操,。隨著村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和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小崗各項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大飛躍,教育,、醫(yī)療條件得到明顯提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攝
喜領“紅本本” 家家持證
2004年,來自安徽省財政廳的干部沈浩到小崗村任第一書記,,小崗村開始了第二次改革,。平靜了多年的小崗村制定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搞科學種植,;發(fā)展旅游,,打特色旅游的小崗牌;招商引資辦工業(yè),,搞工業(yè)園區(qū),。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土地流轉,。有人嘀咕:當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鍋飯的小崗村,,又重新回到“大集體”了。
關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轉了出去,。他算過一筆賬,假如村民將自己的5畝地租給企業(yè),,每畝500元,,一年就是2500元;每戶可以解放兩個勞動力,,外出打工可以月收入1200元,。如果讓農民自己耕種,每年只能得到大概2000元,。通過土地流轉,,收入增加了不少。不過,,受限于當時的形勢,,村民持觀望態(tài)度的較多,土地流轉并未在小崗大面積推開,。
就在小崗人探索致富路時,,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又走到新的關口。2012年,在上級部署下,,小崗村在安徽省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我們聘請專業(yè)技術人員,,采用遙感航拍技術,,對地塊進行定位、測繪,,然后公示,,請農戶確認�,!兵P陽縣農經站經管員魯玉核介紹,,土地確權的最后一步是頒證,小崗村民在2015年7月領到了安徽省承包地確權“第一證”,。如今,,小崗已全面完成1.36萬畝土地的確權登記工作,發(fā)證率達100%,。
“拿到紅本本,,流轉更放心了”,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發(fā)現(xiàn),,伴隨著確權,,土地流轉不再是難題。很快,,小崗村完成了建村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土地流轉,,總面積達4300畝,涉及329個農戶,。如今這些土地交給安徽農墾集團經營,,每畝租金1000元。在不少村民看來,,從沈浩開始,,村里推動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為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做準備,�,!巴恋亓鬓D是因為集約化才能實現(xiàn)農民致富夢,才能讓小崗邁入小康門檻,�,!卑不辙r墾小崗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邱華武說。
土地流轉讓一大批小崗新型農民施展拳腳:種糧大戶程夕兵新購農機,,耕種著500多畝土地,;家庭農場主楊偉建起了觀光大棚,,搞草莓采摘;養(yǎng)殖大戶殷玉榮蓋起了豬舍,,實現(xiàn)了自繁自養(yǎng)自銷,;嚴金昌、關友江開起了農家樂,,賓客滿堂……目前全村共流轉土地8932.88畝,,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積的65.3%,22戶農民獲得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累計1500萬元,,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入推進,。
社員拿“紅包” 人人分紅
“收入怎么樣?”面對記者提問,,許多小崗村民在盤點完務農,、務工收入外,還多了一條——集體分紅,。今年2月9日,,對小崗村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這天,,村民代表齊聚在大包干紀念館前,領取了第一次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精神抖擻的嚴立華站在隊伍前列,,手持股權證從縣領導手中接過分紅。這是40年來,,小崗村首次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分紅,,全體村民都領到了350元,實現(xiàn)了村民由“戶戶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紅”的轉變,。
“大河有水小河滿,,分紅的關鍵是集體經濟壯大了�,!眹懒⑷A說,過去村集體家底不清,、機制不順,,資產“睡大覺”,2016年,,小崗村在安徽省率先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經過清產核資、成員界定,、配置股權,,使得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小崗還以品牌作為資產入股小崗創(chuàng)發(fā)公司,,占股49%,并量化到村民,。創(chuàng)發(fā)公司分別與互聯(lián)網公司合作發(fā)展農村電商,,與投資公司合作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與電力公司合作組建光伏組件公司,。2017年,,創(chuàng)發(fā)公司實現(xiàn)盈利300多萬元,小崗每人350元的分紅就來源于此,。
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小崗還完成了小型水利“兩證一書”改革;結合小崗村民集中居住和旅游發(fā)展特點,,探索農村宅基地和農房“三權分置”,;與安徽省農業(yè)擔保公司合作,探索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對全村授信,;與安徽財經大學合作,引進了“社區(qū)黨建,、社區(qū)協(xié)商,、社會營造”三社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小崗村還不斷學習別的地區(qū)的土地改革經驗,,探索“一家一塊田”“股田”等其他形式的土地經營模式,。
從分田到分紅,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史的鮮活標本,。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改革創(chuàng)新是小崗的基因,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就要更有力地發(fā)揚小崗精神,、繼續(xù)推進改革。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征程中,,小崗精神必將得到升華,,繼續(xù)發(fā)揮動力支持作用。在新的改革征程中,,小崗人還將奮力前行,,描繪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畫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組成員 牛 瑾 喬金亮 劉辛未 執(zhí)筆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