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2月1日電(記者李雙溪)“上學有那么重要嗎,?”多年來,,這是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zhèn)中學很多老師家訪時不得不回答的問題。
這所地處我國東北農(nóng)村的中學,,從建校之初就遭遇學生“輟學之困”:惡劣的環(huán)境,、貧困的家庭,、厭學的孩子……最嚴重時全校三分之一的學生輟學。如今,,輟學率已控制在千分之一,。
走進五棵樹鎮(zhèn)中學,映入眼簾的是五層教學樓,、硬化的操場和上千張歡騰的笑臉,。而在學校留存的黑白照片里,這所學校在1952年建校時,,只有2個教學班60多名學生,,教室是幾間泥草房,桌椅由木板和土坯拼湊而成,。
那時,,很多師生都要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學校,途經(jīng)一條大水溝,。老校長龔慶順回憶,,1968年參加工作時,,每逢大雨,300多米寬的水溝里水深齊腰,,學生需要手拉手蹚過河溝,。
一到雨季老師就犯愁,很多學生不敢來上課,。為了保障學生安全,,龔慶順每逢雨天都要站在河邊當“擺渡人”,一手拉著一個,,一步一滑地蹚過河水,,一天要接10多名學生。直到當?shù)卣跍仙闲迾�,,學生才不必再“涉險”上學,。
橋修好了,但輟學率依然居高不下,。20世紀80年代,,初一6個教學班,到初三就剩4個班,,輟學率達到了三成,。
2000年以后,學校建起了5層教學樓,、電地熱的學生宿舍,、沖水廁所……辦學條件逐漸好轉(zhuǎn),但仍有不少因貧困輟學的學生,。那時候,,每當有學生不來上學,老師就要家訪勸返,。
“上學不如早點打工”是很多農(nóng)村家長的觀念,。教師一面要做家長的思想工作,一面還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籌學費,。
教師史恩榮忘不掉,,2008年9月,班里的女生周小平(化名)突然不來上課,。她來到周小平家家訪了解到,原來周小平的父母一個月內(nèi)相繼離世,,周小平成了孤兒,,失去生活來源。史恩榮隨后在學校發(fā)起捐款,,全校800余名師生為她捐款1.7萬元,。史恩榮把她接到家中,,像母親一樣照顧她吃住。從此,,周小平像變了個人,,發(fā)奮學習,兩年后考入重點高中,。當她要離開這個“家”時,,史恩榮將1.7萬元分文未動地交給她。周小平順利讀完了高中和大學,,如今已是東北大學的研究生,。
隨著國家實施“兩免一補”政策,農(nóng)村人均收入提升,,農(nóng)村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貧困已不再是輟學的原因。而這個農(nóng)村中學卻遇到了新的難題——孩子厭學怎么辦,?
提升學生的興趣是控制輟學的關鍵,,五棵樹鎮(zhèn)中學組織起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王勇亮(化名)就是被排球社團“拉”回來的,。這名學習成績年級倒數(shù)的學生,,初一時就有了厭學情緒,多次輟學在家,。王勇亮愛打排球,,班主任就拉他進入排球社團,但有約定:“必須學好文化課才能打比賽,�,!睘榱恕安蛔浒宓省保跤铝灵_始用功,,并逐漸融入集體,。2017年參加榆樹市初中排球賽,他作為學校主力上場,,球隊奪得冠軍,。今年,王勇亮順利升入高中,。
如今,,這個農(nóng)村中學各種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打籃球,、踢足球,、書法、繪畫,、太極扇……學生各有所長,。
輟學雖已不再是困擾的問題,,但校長宋海江卻難言輕松,新一輪的信息化教學是擺在農(nóng)村學校教師面前的新課題,。今年,,配合一體機的智能課程2.0時代已邁進校門,老教師們都在學習如何利用手機和云空間教學,,學生也可以利用云資源自學,。“明年起,,教和學都將迎來歷史性變化,,這些都是這所農(nóng)村中學過去不敢想象的�,!彼魏=f,。
五棵樹鎮(zhèn)中學的變化,也是吉林省農(nóng)村教育的縮影,。2017年,,吉林省整體實現(xiàn)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很少有因貧輟學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