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26日電 題:深山苗寨話脫貧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陳一帆
夜幕低垂,,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zhèn)夢嗚苗寨,,吊腳樓旁燈光交織,觀眾席上游客翹首以盼,。悠揚的蘆笙調子響起,,苗家兒女踏著歌聲起舞,一幅富有苗家生活氣息的畫卷徐徐展開。
49歲的潘杰輝是今晚的表演者之一,。他能歌善舞,、會吹蘆笙,但這些民族技藝曾和他的老家桿洞鄉(xiāng)錦洞村一樣,,如同蒙塵的明珠,,長久掩埋在深山之中。
靠山吃山,,潘杰輝年少時也曾和父輩一樣,,從家里的幾畝林地里想辦法�,?沉说哪绢^,鋸成多截,,每截1米多長,,靠肩扛步行兩個多小時到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售賣�,!百u得快的話,,一天能扛兩回�,!碧崞饛那暗纳�,,潘杰輝仍很感慨。后來村里通了路,,外出務工變得方便了,,但濃濃的鄉(xiāng)愁又將他牽絆,“誰不想留在家鄉(xiāng)呢,?”
2017年,,在當?shù)卣苿酉拢@個貧困村寨部分村民的木質吊腳樓被一家企業(yè)收購,,“打包”搬到縣城附近的景區(qū)內(nèi),,重新起樓,取名夢嗚苗寨,,配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一批村民隨之搬出大山。
“得知搬遷消息那一天,,整晚睡不著覺,,心里想著總算有出路了�,!迸私茌x說,。2018年,剛過完春節(jié)不久,潘杰輝一家正式遷居,。
短短3年間,,越來越多村民從深山中搬出來,夢嗚苗寨漸漸壯大,,不僅成為“網(wǎng)紅”景點,,還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創(chuàng)新扶貧模式,,開發(fā)民俗演出,、田園管理等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
景區(qū)流轉10畝土地,分給村民耕種,。潘杰輝和妻子潘英花都是田園管理員,,他們和其他村民一起,在這里種植水稻,,每月領取工資,。“游客也能來體驗務農(nóng),�,!迸私茌x說,到了水稻收獲季節(jié),,他們還能獲得分紅,。
白天,潘杰輝忙著務農(nóng),。晚上,,他換上盛裝為游客表演�,!拔覀兊拿绺�,、蘆笙還有踩堂舞,游客都很喜歡,�,!迸私茌x說,一場演出他能獲得50元收入,,旅游旺季時,,一晚能表演兩場。
原來只會說當?shù)胤窖缘呐私茌x,,這幾年和游客接觸多了,,已經(jīng)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現(xiàn)在我能說普通話,,希望子孫后代比我說得更好,。”窮了半輩子的潘杰輝,,只讀到初中,,這是他心里一輩子的遺憾。如今他的3個孩子在縣城上學,,他沒有別的心愿,,就希望他們能好好讀書。
遠處青山如黛,,近處流水潺潺,。民宿、餐館,、商鋪等林立小河兩岸,。在夢嗚苗寨,不少村民和潘杰輝一樣,,過上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美好新生活,。
馬貴光是融水縣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去年,,他在夢嗚苗寨租了一間商鋪,,將蘆笙做成旅游產(chǎn)品銷售。他的弟弟馬貴兵是自治區(qū)級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馬貴兵的第3間銀飾工坊在這里開業(yè),店內(nèi)銀飾琳瑯滿目,,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體驗,、選購。談及在這里開店的緣由,,馬貴光說,,希望苗族的傳統(tǒng)技藝能被更多人知曉。
融水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周衛(wèi)軍介紹,,夢嗚苗寨景區(qū)將旅游與鄉(xiāng)村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開創(chuàng)“景區(qū)+貧困村”“公司+農(nóng)戶”等模式,,不僅為貧困村民提供就業(yè)崗位,,還對周邊村莊起輻射帶動作用。2016年以來,融水縣通過旅游產(chǎn)業(yè)脫貧人數(shù)近3萬人,,占全縣脫貧人數(shù)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