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悍然發(fā)動盧溝橋事變,。一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殊死大搏斗拉開帷幕。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zhàn)爭、支援戰(zhàn)爭的全民族抗戰(zhàn)路線,。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馮家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抗日的民族團結等大政方針,把實行全民族抗戰(zhàn)與爭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其中,減租減息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探索,。
破除農民恐懼心結
抗戰(zhàn)初期,“爭取外援,、休養(yǎng)民力”是當時邊區(qū)實施的經濟方針,。如何休養(yǎng)民力,改善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深入貫徹減租減息這一中國共產黨處理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至關重要。
一開始,,減租減息政策貫徹落實得并不是很順利,。一些地區(qū)僅僅視減租減息為宣傳口號,沒有認真執(zhí)行,,未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也不利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
查閱陜西綏德縣,、甘肅隴東等地區(qū)的減租和總結報告,,以及《解放日報》發(fā)表的減租報道、黨內一些租佃調查材料,,可以發(fā)現,,在未經土地革命的地區(qū),地主在農村還有經濟上的優(yōu)勢,。那里的地主不僅可以利用政策縫隙,,用種種或明或暗、軟硬兼施的手段破壞減租條例,,還使用種種借口把租地收回,,使農民不能維持生活,。而經濟上處于劣勢的農民,則在生計壓力下不得不對地主妥協(xié)讓步,。更令人憂心的是,,農民中間也暗藏著種種不團結的現象:有的農民和地主串通對根據地政府隱瞞實情,還有的農民彼此之間互相爭租奪佃,,等等,。概括地講,就是在部分農民中間還彌漫著落后保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不完全相信新政權力量的負面情緒,。這樣一來,地主不肯依法減租,、農民又沒有從地主影響下解脫出來,,就成為減租法令不能貫徹落實的主要原因。這一時期,,各縣對減租減息政策的推動力度也很不夠,,而一般群眾中又普遍存在著畏懼地主心理,特別是邊境鄉(xiāng)為甚,。農民們擔心得罪了地主,,將來八路軍走了自己就會吃虧。因此,,農民不敢積極參加減租運動,政府也沒有及時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多樣性辦法,,形成空喊減租減息口號的現象,。
種種情況表明,惟有從實際出發(fā),,積極改善根據地各階級的土地占有關系和經濟地位,,才能破除農民對地主的恐懼心理,使廣大農民真誠擁護抗日根據地共產黨新政權,,由此進一步團結各個階級和階層,,形成全民一致對外抵御日本侵略者、拯救民族危亡的強大合力,。
減租減息落到實處
面對當時減租減息政策執(zhí)行中出現的種種情況,,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2月份又作出《關于如何執(zhí)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這兩個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減租減息的目的、對待富農的態(tài)度等內容,,同時還指出,,實行減租減息必須發(fā)動和組織群眾,,依靠貧農、團結中農,,實行“三三制”(在政權人員中,,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民主政治,。在這些政策指導下,,各抗日根據地掀起減租減息熱潮,很快見到成效,。
當時,,《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從景家溝調查來看誰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文章,生動描述了綏西縣淮寧灣老君殿附近的景家溝地區(qū)人民生活情況,。作者在文中記錄了一位老農民樸實無華的話語,,從中讓我們看到減租減息給他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
“說起那時的負擔來,真怕人,。尤其納糧,,重的可厲害啦!每坰地的田賦,,有五合,、四合、三合半的不等,,每斗折洋20元,。你說十塊錢能量多少米?那時候一斗米才六七毛錢,,老百姓常說:‘能殺一只羊,,不帶一合糧�,!吭谇锸蘸�,,鄉(xiāng)老爺爺(催錢糧的)就下來了,到各家各戶收錢糧,,不管年成怎樣,,夠吃不夠吃的,都得如數交出來,,不然,,就把你帶到衙門里去。唉,!咱老百姓哪里敢到衙門里去,?只得自己抽緊褲帶先交糧,還得對他們好好地款待呢,!吃肉喝酒,,臨走還得給個跑路錢,。這還不算,還有什么割頭稅,、團費,、牲畜稅、煙酒稅……什么東西都得上稅,�,!�
“可是后來,這般狗東西們(注:指白軍)終于又被紅軍趕跑了,,咱們的救星共產黨又來了,。”
“……實行減租減息,,不說別家,,就說咱吧,當年就少出幾石米的租子,。咱那年就買上了幾坰地,,一頭小毛驢,又喂上了十幾只黃毛(小山羊),。兒子也大了,,每年的收入除去給公家納點公糧外,,盡夠咱全家一年吃的穿的了,�,!�
隨著減租減息政策的落實,,抗日根據地中各階級土地占有關系和經濟地位發(fā)生不小變化,實踐成果逐漸顯現出來,。地主戶數和占有土地比例減少,,貧雇農戶數減少,,每戶平均占有土地數量增加,,經濟地位有明顯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為中農,。
據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山12個縣15個村的調查顯示,,減租減息后,地主所占戶數比例由之前的2.75%降為2.02%,,所占土地比例由23.04%降為8.97%,,每戶平均土地由98.64畝降為42.28畝;貧農所占戶數比例由48.95%降為42.12%,,所占土地比例由18.98%上升為20.5%,,每戶平均占地由4.57畝上升為4.69畝;同時地租率基本下降到占收獲量37.5%以下,,不少地區(qū)在10%至30%之間,。從中可見,,地租中超經濟的額外剝削和高利貸剝削基本消除了。
救亡不忘為民生,。在中華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殊死大搏斗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對敵作戰(zhàn)的疆場上,涌現出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也在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中,,充分展現了我們黨為老百姓謀幸福、為民族謀解放的崇高追求,。
回望上個世紀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風云之下根據地經濟發(fā)展的多彩實踐,,后人不難發(fā)現,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有效地調節(jié)了根據地內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對于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發(fā)展,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有力舉措,,也折射出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呂立勤 梁劍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