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田建設迎來重大利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shù)量、質量,、生態(tài)“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優(yōu)先把東北黑土地區(qū)、平原地區(qū),、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qū)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近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作為本次增發(fā)國債的第一批項目下達地方,,1254億元投向5400萬畝農田,,優(yōu)先支持東北地區(qū)和京津冀受災地區(qū)。
近年來,,中央先后實施農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工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guī)劃明確了各地耕地保護任務并落地落圖,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也已建立,。一系列硬措施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下滑趨勢,。數(shù)據(jù)顯示,耕地總量連續(xù)兩年凈增加,,累計超過200萬畝,。這種情況下,更要把耕地質量提升擺在突出位置,,作為拓展農業(yè)生產空間的治本之策,。
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不僅要從耕地數(shù)量上,,更要從耕地利用變化,、質量變化、生態(tài)變化上進行常態(tài)化監(jiān)管,,確�,!稗r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耕地占補平衡,,不是簡單的數(shù)量平衡,,必須實現(xiàn)質量平衡,本質上是追求產能平衡,。過去,,一些地方玩貓膩,占水田補旱地,,占良田補劣地,。今后要繼續(xù)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對新增耕地進行質量鑒定,,確保占優(yōu)補優(yōu),,決不能搞“貍貓換太子”的把戲。
耕地質量提升涉及土壤改良,、污染治理,、耕地建設等方方面面。相比開墾利用,,質量提升是一個慢變量,,又具有隱蔽性。質量情況看不見摸不著,,雖可以通過產出情況間接感受,,但只有通過化驗檢測等手段才可直接掌握。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開發(fā)利用強度高,,很多耕地土壤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況,退化面積大,、有機質含量低,。國務院自2022年起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開展“全面體檢”,,力圖摸清質量家底,。
作為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手段,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工程措施為主,,相對能在短期顯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前10個月,,又完成約6050萬畝建設任務,。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推進,,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各地反映,,建設任務重,、資金籌措難、補助標準低,,成為突出難題,。部分地區(qū)存在建后管護“集體管不好、農戶管不了”的問題,。
一般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每畝平均投入需3000元,丘陵山區(qū)則更多,。而農田多的地方大多是糧食主產區(qū),,地方財政有限。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投資補助水平,�,?梢灶A期,這將使地方配套資金壓力降低,�,?紤]到財政資金的有限性,應進一步整合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探索“債,、貸、投”相結合的投融資模式,�,?紤]到社會資本的特性,不妨采取財政貼息,、先建后補等方式,,引導工商資本承擔部分建設任務。有一點要明確,,無論資金構成如何,,都要保證工程質量。
建成高標準農田不是耕地建設的終點,,而是新起點,。改善地力需要多年之功。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還要持續(xù)采取農藝措施,,培肥地力、提升產能,,確保建成一畝,、護好一畝,。人常說,三分建,、七分管,。要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務、管護保險等長效管護機制,,引導經營主體和農民參與管護獲得合理收益,,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建設高標準農田,,有利于適度規(guī)模經營。不過,,各地也不能搞強迫命令強制流轉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不能把小農戶排擠出去,確保建成一畝,、用好一畝,。此外,要統(tǒng)籌推進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開發(fā)利用,、紅黃壤耕地產能提升等其他重點任務。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像建設新家園一樣建設高標準農田,。唯如此,才能“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