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學習“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千年前,,異域琉璃讓唐都驚艷,,詩人韋應物把他所見到的琉璃寫進詩里。

通身晶瑩剔透,、花紋裝飾繁復,,這件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雖然在地下埋藏千年,如今依然光彩奪目——陜西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內(nèi),,來自唐代的異域琉璃器真實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一千多年前,這些具有明顯異域風情的琉璃器如何跨越萬里來到長安,?它們又見證了怎樣一段文明交融史,?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時,講述了這些琉璃器的故事——
“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chǎn)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lǐng)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lǐng)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一條傳頌千載的絲綢之路,,在東西方交往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百年以來,在絲綢之路沿線,,遺落的大量精美文物,,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起文化交流、貿(mào)易往來的記憶,。
玻璃古稱琉璃,,自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傳入中國。它們出現(xiàn)于公元前16世紀或前15世紀的兩河流域,,其后埃及也開始生產(chǎn),,到古羅馬帝國時期,琉璃業(yè)的生產(chǎn)已十分繁榮,。

值得一提的是,,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琉璃器中,還有一副琉璃茶碗托子具有明顯的“中國風”,,這套琉璃茶具原材料產(chǎn)自域外,,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產(chǎn)物。
追尋悠悠駝鈴,,古絲綢之路發(fā)揮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與對話功能,。其他文明的有益想法、器物和技術(shù)跨越千山萬水,,豐富了中國文明的內(nèi)涵,。中國的很多文明因子也傳播到域外殊方,造福全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延伸文明對話理念,,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實踐“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文明觀�,!耙粠б宦贰苯ㄔO七年多來,,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的深刻文化意義,,為全球所矚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绷暯街飨瘡娬{(diào),我們應該用創(chuàng)新增添文明發(fā)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chuàng)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中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