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卡!”11日,,江蘇南京市浦口區(qū)市民黃智堅將手中的南京市民卡放到公交車刷卡機上時,機器發(fā)出這樣一句提示語,。在乘客贊許的眼光中,黃智堅樂呵呵地找個位置坐下來,,“一般的卡刷卡就是‘嘀’的一聲,,我的卡跟別人不一樣,會提示是誠信卡,。這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
黃智堅的“市民誠信卡”,是他2016年11月憑身份證到南京市民卡中心辦理的,。他是江浦高級中學教師,,從2000年3月第一次獻血以來,已累計捐獻全血4100毫升,、成分血300個治療量,,被評為南京首批“誠實守信好市民”。
為激勵像黃智堅這樣的好市民,,打造“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南京在2015年進行試點,,2016年11月1日正式啟用“市民誠信卡”,,在擁有社會保險、就醫(yī)等幾十種功能的南京市民卡中,,加注,、應用個人信用信息,實施信用獎懲,,通過該卡對“誠實守信好市民”給予相關政策優(yōu)惠,。

南京發(fā)放1.4萬“市民誠信卡”(資料圖)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南京的各級勞模、市級以上見義勇為人員(含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南京好市民)、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無償獻血4000毫升以上的獻血者,、省市優(yōu)秀志愿者,、五年內(nèi)通過市慈善總會捐贈10000元以上的慈善捐贈人士等,均可辦理‘市民誠信卡’,�,!蹦暇┦邪l(fā)改委信用體系建設管理處處長何春明介紹,使用“市民誠信卡”,,可享受坐公交4折,、乘地鐵5折優(yōu)惠。
2016年以來,,南京累計為1.8萬名符合條件的市民辦理“市民誠信卡”,。從公交地鐵優(yōu)惠開始,南京又逐步拿出公共自行車,、圖書館,、文博場館等更多公共資源,讓誠實守信的市民獲得更多公共服務的便利,。
江蘇衡鼎律師事務所律師晏德熙累計向南京慈善總會捐贈慈善基金4萬元,。他說:“‘市民誠信卡’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也讓我的生活更加方便了,。去年我在金陵圖書館辦理借書證,,持卡免收押金!”
建鄴區(qū)九如城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的汪曉穩(wěn),,因在為老服務領域的貢獻獲評南京“誠實守信好市民”,,“每次坐公交聽到‘誠信卡’的聲音,心里都覺得特別光榮,,去南京朝天宮,、六朝博物館等地方還可以免票!”
在推進“市民誠信卡”過程中,,南京從政府率先釋放公共資源向社會共建延伸,。去年6月,南京市信用辦和浦發(fā)銀行南京分行達成協(xié)議,,在浦發(fā)銀行南京分行給予“誠實守信好市民” VIP和南京分行范圍內(nèi)的信貸服務“綠色通道”等優(yōu)待,。
“政府的公共資源有限,我們正在挖掘金融,、醫(yī)療,、旅行等更多社會資源,運用市場邏輯,,讓守信的市民在社會生活中被清晰標識出來,,給予他們更多便利,以此鼓勵更多市民誠實守信,�,!蹦暇┦邪l(fā)改委副主任何軍介紹,,南京正聯(lián)合幾家三甲醫(yī)院,,對“誠實守信好市民”開放“先看病后付費”通道,。刷“市民誠信卡”確認身份后,,市民掛號、檢查等將無需排隊付費,,在一定期限內(nèi)通過支付寶,、微信等完成繳費即可。
“人行南京分行營管部,,市旅游,、體育、衛(wèi)生等部門,,高淳,、秦淮等區(qū)也在推進‘信易貸’‘信易游’‘信易醫(yī)’等,拓展‘誠實守信好市民’優(yōu)待場景,。我們正在與一些商業(yè)機構協(xié)商,,在商貿(mào)領域廣泛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大數(shù)據(jù),爭取讓守信市民獲得更豐富的誠信激勵,�,!蹦暇┦行庞棉k李慧介紹。
以“市民誠信卡”為引擎,,將信用機制拓展到全體無失信記錄市民,,從而以“誠”筑“城”,構建誠信社會,。在南京,,全體無失信記錄市民可基于個人信用信息應用,在“我的南京”手機APP上,,享受“全線上,、純信用、5分鐘”的“南京e貸”信用貸款服務,。截至目前,“南京e貸”累計向10萬南京市民發(fā)放60億元貸款,;全體無失信記錄市民可在全市收費文博場館,,享受同一年度同一場館首次參觀5折、免費場館講解收費8折優(yōu)惠,。
“市民誠信卡”助推南京形成弘揚正能量的社會氛圍,。近幾年,南京義務獻血者和獻血量迅速增加,,一反過去“血荒”現(xiàn)象,,血液供給保障屢創(chuàng)新高,。秦淮區(qū)增一歲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的周萍表示,他們的義工群體中,,很多人平時很少乘坐公交地鐵,,也辦理了誠信卡,“這對我們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和獎勵,,也倡導了‘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良好社會風尚�,!�
國家發(fā)改委,、中國人民銀行1月聯(lián)合公布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名單,南京位列其中,。交通出行,、圖書借閱、金融貸款……在南京,,“無形”的信用正給守信者帶來“有形”的便利,。以“市民誠信卡”和誠信激勵機制為抓手,南京全面推進城市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有價,、守信受益的社會氛圍正在南京形成。
交匯點記者 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