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的一天,,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剛剛完成一部分春季造林任務,。當下要緊的是盡快給樹苗澆水,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在林場,,記者看到郭璽正拿著水管一刻不停地對著樹苗澆水。
早上4點多起床喂雞,,之后開著重型灑水車從林場蓄水池拉水,。近則十三、四趟,,遠則八,、九趟,一趟又一趟地接水,、運水,、澆水,這幾乎是郭璽前段時間的日常,。

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管護員郭璽接受接受本網記者專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今年39歲的郭璽是八步沙林場的管護員,。2016年,郭璽結束了在蘭州打工的生活,,回到八步沙林場,,成了老郭家第三代治沙人。因常年戶外治沙作業(yè),,郭璽的皮膚早已曬成了古銅色,。
片刻之后,郭璽放下水管開始接受記者采訪,。
“那時候風沙大,,不愿意過來。”郭璽談起了小時候來林場的感受,。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八步沙就已是寸草不生,、黃沙漫地。1981年,,郭璽的爺爺郭朝明,、賀發(fā)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以聯(lián)戶承包的形式組建八步沙林場,。小時候,,郭璽就常跟著父輩在沙窩里種樹。初中之后,,自己外出打工,,娶妻生子。后來遵照祖輩的承諾,,回到林場治沙種樹,。
郭璽談到,起初自己并沒有打算長待在林場,。相較外面的熱鬧喧囂,,郭璽每天更多面對的是單調寂寞的林場生活。加上林場的工資不高,,陪伴家人的時間也非常有限,,中途郭璽也曾想過放棄。
“大伯告訴我,,既然選擇了這個事業(yè),,就必須干下去,拳頭攥緊了,,無論多少困難都要堅持下去,。堅持下去,大自然就會給你回報,。像你爺爺他們種下的樹,,現在到我們這一代了就能乘涼了。到時候我們栽下的樹,、你們栽下的樹,,到我們的孫子輩甚至重孫輩,,他們也會在樹下乘涼。你要相信,,大自然是會給你回報的,。”郭璽說道,。
后來,,在治沙過程,郭璽慢慢體會到老一輩人的治沙精神,。多年來,,在祖輩父輩兩代人的努力下,林場管護區(qū)的林草植被覆蓋率已大為提高,,昔日的沙漠如今已變成了綠洲,。“‘三分種,,七分管’,。如果后面沒有人去管理,它還是會變回沙漠,,所以我們要一代一代地繼續(xù)傳承下去,,把沙漠管理好,,同時去治理更多的沙漠,。”郭璽說道,。
就這樣,,靠著代代傳承的信念和鼓勵,郭璽最終選擇留在了八步沙,。相較從前,,祖輩用毛驢車拉水,父輩郭萬剛用農用車和摩托車,,以郭璽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則是通過拉水罐車澆水,采用機械治沙,、網絡治沙等方式,,大大提高治沙的效率。如今,,八步沙林場主動跨區(qū)域承包治理八步沙北面25公里外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林場管護的面積已達45萬畝,。
郭璽談道,,每年最欣慰的時候,就是看著樹木陸續(xù)發(fā)芽,、開花,。不過,偶爾也會有犯難發(fā)愁的時候,,“到了7月,、8月,那會兒高溫干燥,,降雨量也少,,你今天把這一塊澆完了,但是三四天之后,,今天澆的地方它就又干了,,還得重復地澆�,!�
“除了做好防沙治沙的工作,,再一個就是向沙漠要效益�,!惫t談道,,未來的八步沙不應是單純的防風治沙造林,而是要“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自己還年輕,希望通過網絡渠道讓沙漠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這幾年,,郭璽和林場其他人一起帶領周邊農戶多管齊下發(fā)展沙產業(yè),大力發(fā)展以枸杞為主的高效節(jié)水生態(tài)經濟林,,利用林地發(fā)展林下養(yǎng)殖業(yè),,培育“溜達雞”品牌,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種植肉蓯蓉,,帶動周邊農民群眾致富增收,。在八步沙“兩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文創(chuàng)展廳,有機綠色品牌“八步沙溜達雞”以及各式各樣的沙文創(chuàng)擺放得整整齊齊,。
2023年4月,,武威市涼州區(qū)、古浪縣首個國際自愿碳減排標準(VCS)項目交易成功,,實現碳匯收益215.2萬元,。郭璽表示,未來八步沙林場也會積極嘗試發(fā)展碳匯經濟,。
因常年呆在林場,,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方面,,郭璽一直心有虧欠,現在就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學成歸來之后來林場好好治沙�,!艾F在科技治沙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到時候,他們呆在辦公室就可以實現遠程智能治沙和林場管護,。但是,,這些愿景實現的前提是我們這些第三代人先把林場治理得更好、經營得更好,,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推動林場發(fā)展更上一層樓,,為下一代治沙人創(chuàng)造好的接班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接力循環(huán),。”
采訪最后,,郭璽表示,,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防沙治沙、保護生態(tài)的隊伍之中,,“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 裴小閣 張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