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教育專家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在思考的問題,。
在幾年前,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升學率越高的學校就是越好的學校,。在這種觀念下,,好學校想盡辦法尋找好學生,,家長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入好學校,,于是一個教育怪圈形成了,家長擇�,!獙W校掐尖——學校之間不均衡——家長更強的擇校愿望……
這個怪圈帶來的是負擔過重的孩子,、焦慮過度的家長和異化了的教育。
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這個怪圈正在斷裂,斷裂的關鍵點就在阻斷學校掐尖這一環(huán)節(jié),,小學直升初中,、九年一貫制,、集團化辦學……好學校不再是好學生的“收割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應該說,,我們的教育已經進入了“后掐尖”時代,,那么現在還是那個問題,當學校不再“掐尖”了,,好學校的標準有沒有改變,?什么樣的學校能稱為好學校、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近日,,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委教工委、東城區(qū)教委舉辦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陳愛玉校長辦學實踐研討會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了陳愛玉及專家和教師,,試圖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淘汰而是成長
在“掐尖”最為瘋狂的那些年,,有人曾經這樣評價所謂的好學校,,“勺子長鏟子短”。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多次指出,,北京市當前進行的改革,,就是要學校更加關注自己“加工”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如何“撈”學生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再當長“勺子”,,而是要當好“鏟子”,。
那么怎么才能當好這把“鏟子”呢?
“‘掐尖’時代逐漸遠去,。相對應的是學生情況千差萬別,,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的做法是‘有層次,、無淘汰’,。”陳愛玉說,,所謂的參差不齊,,無非就是學生基礎和能力的不同,但是這些是可以改變的,。
可以把陳愛玉所說的“有層次,、無淘汰”分為兩個部分來解讀。第一是“有層次”,,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因材施教,。
“學校有‘三優(yōu)’目標,就是要讓‘優(yōu)秀生更優(yōu)’‘普通生成優(yōu)’‘潛質生向優(yōu)’,�,!标悙塾裾f。
據了解,,學生入學后會接受一個微觀調研,,學校要對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特長愛好,、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等有個大致的了解。
有了摸底,,有了培養(yǎng)目標,,體現在具體教學中的學案課案就是不同數量的“星”題。對于那些課上可能會“吃不飽,、喝不足”的優(yōu)秀學生,,學校提供五星、四星題讓他們做,。而大多數學生只要掌握三星的題目,,達到“應知應會”。當然,,如果想“跳一跳”,,四星五星的題就是現成的“掛得更高的果子”。
而對那些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把他們編作一個小組,,由專門的任課老師輔導,關注他們在整個學習中的表現,,出現問題及時跟班主任老師進行溝通,,班主任老師也會及時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這樣構架起一個家長學校學生老師互相之間協(xié)調溝通的途徑,,幫助學生向優(yōu)改變,。
而現在的學校還有個特殊群體,,比如家庭離異學生等,在這里會為他們建立心理檔案冊,,對他們學習生活進行密切關注,。“有一個初三學生,,父母經常鬧矛盾,,鬧到激烈的時候誰都不管孩子,放了學沒地方去,�,!标悙塾裾f,“這樣的孩子就是我們一七一的孩子,。班主任是一直將他帶在身邊的,。”
第二個部分是“無淘汰”,。
改革之前,,學校的榮譽感來自哪里,?“是升入北大,、清華的人數”。那么這些學校的通常做法是這樣的:為了保證有20人考上北大或者清華,,會動員50人去報考,。
當學校的眼睛都盯著頂尖的那幾個學生,其他人都成了“陪綁”的,,教育約等于淘汰,。
對于“有層次、無淘汰”,,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這樣解讀,,“是不是把一個孩子教好了,首先看是不是讓這個孩子比原來變得更好了”,。
課程叢林引領學生實現夢想
“要實現‘有層次,、無淘汰’除了有全體教職員工在觀念上的認同外,還要有操作的‘路徑’和‘施工圖’,�,!标悙塾裾f。
一七一中學把自己的課程體系稱為“叢林課程”,,其中,,國家課程是“主食和主菜”,校本課程是“配菜和甜點”,。
“最難的應該就是課程內容的研發(fā),�,!标悙塾裾f,現在的課程體系集中了全校各學科老師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基礎上,,又繼續(xù)開發(fā)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把原來的常態(tài)美術課變換成16門美術模塊課程,,把一門傳統(tǒng)的音樂課,,變化成20多門音樂模塊課程……”以科學、體育,、藝術為內容的校本“課程叢林”為學生搭建40多門課程的選課平臺,,力圖讓每個學生都有選擇性學習的機會。現在一七一中學的學生在學校每人至少能學會4門藝術,、2門體育,、1門科技�,!白罱K實現各選所愛,、各研所長、各成其才,�,!标悙塾裾f。
這樣的教育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美術老師在別的學�,?梢园凑粘R�(guī)按部就班地上課,,但是在一七一中學他可能教的是“科學與繪畫”,,也可能教的是“創(chuàng)意與繪畫”,,還可能教的是“動漫課程”。
雖然辛苦,,但是卻給老師提供了更高、更大的舞臺,。
一七一中學高中政治教師李昂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系,因為對哲學,、經濟學等有一定的研究,,依托學校的叢林課程體系,李昂老師又開設了幾門課程:“在PPE課程上,,我講授中西哲學史,、宏微觀經濟學,。在人文講座中,,我?guī)ьI學生閱讀經典原著,辨析真善美,。作為翱翔計劃教師,,我指導學生完成學術論文寫作,,通過專家答辯,�,!�
李昂在上哲學課的時候發(fā)現一個理科生對這門課非常感興趣,,于是,,便帶著這名學生一起讀哲學史,。
有付出就有回報。
一天,,這名學生拿著一本翻爛了的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李昂:如何從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范疇表推出康德先驗知性論的范疇表?李昂見時機成熟便告訴他:只有頂尖的綜合性大學才開設哲學專業(yè),。努力吧,!
最終,這名學生也考入了人大,。畢業(yè)時他送給老師一句話:“無論今后學習了多么高深的知識,我永遠記得,,那個引領我走進哲學世界大門的人,叫李昂,!”
跨界融合:把虛的教育做“實”
課程改革、高效課堂、給學生個性化的選擇……但在應試觀念根深蒂固的今天,,很多家長甚至一些教師和校長都會認為素質教育是“虛”的:“什么素質不素質的,,高分才是‘王道’,。”
“從剛剛結束的高考看,,考試已經在融合了,�,!碧瘴髌秸f,,有人開玩笑:今年的高考上海考音樂,,北京考美術,,全國卷考勞動。如果你不懂藝術就寫不好作文,。這其實在告訴我們,“不能把教育目標和教育工作弄混了,,有學校往往把德育變成德育工作,體育變成體育工作,,割裂開來了。我們要注重教學改革中的跨界融合,。”
“我們的實踐恰恰證明,,素質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才能不怕考,�,!标悙塾裰赋�,,學校的中高考成績與體育,、科技、藝術業(yè)績一樣一路領先,。
“實現跨界融合,,就是要把事情做實�,!标悙塾裾f,現在,,北京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那么豐富,,各個學校的家長、學生有權利享受這種自在,,也只有自在的心靈才會孕化出新的創(chuàng)造,。
既要立德樹人,也要學生們內心自在豐盈,、充滿創(chuàng)造力,怎么才能做到,?
“這考驗的是學校和老師的政治素養(yǎng),。”李奕說,,這個素養(yǎng)不是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要具體到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體現到老師所選用的情景、選用的素材和采用的策略當中,�,!氨热缟鐣系呢撁嫘侣劊蠋焸冋諛涌梢灾v霧霾,、講疫苗事件,、講我們社會上的那些痼疾頑癥,但是老師要有價值判斷的素養(yǎng),,要通過自己的消化,、自己的情感表達,讓孩子了解和知道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逃避和否定,,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崩钷日f。
90后教師李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今天,,我們不負學生,20年后他們就會不負我們的國家和民族,。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