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賭博,、邪教、黃段子 “亞文化”侵蝕農村“三留人員”
“自從爸媽去深圳后,,每次回家我都很感慨,,好像一切都失去了秩序。家里堆滿了工具,、臟衣服,、亂七八糟的書籍;冰箱里飯菜都已發(fā)霉,,死在碗柜下面的老鼠還等人將它埋葬……”這是貴州一名留守兒童寫的日記,。
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在一些地方被稱為“三留人員”,,是我國的一個特殊群體。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力度的加大,,對他們的物質幫扶措施逐步落實落細,,與此同時,這一群體由于精神空虛導致的各類問題也不容忽視,。當理想與現(xiàn)實碰撞,,如何讓他們避免撞上心理“暗礁”,讓農村葆有昂揚的精氣神,,值得各方探討,。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這是以前用來形容農村空巢老人的,。如今,在不少村民家里,,沒有電視機可以,,沒有無線網絡不行,。
“三留人員”通常有大把時間可以消磨,當一些正能量文化不能占領時,,“亞文化”就會悄然生起,。
“亞文化”侵蝕農村“三留人員”
記者采訪一個貧困戶時,屋里有一老一小,。老人72歲,,坐在炕頭上,正閉目聽戲,,手機里播放著地方戲,,但仔細一聽,卻是一些帶“黃色”的戲曲段子,。小孩5歲,捧著手機在玩,。環(huán)顧家里,,沒有大件家用電器,屋內柜子上的無線路由器指示燈不停閃爍,,十分顯眼,。老人說,網絡是特意讓兒子給裝的,,一年幾百元的上網費用,,能承受得起,也愿意掏,。
一位在東北參與扶貧工作多年的基層干部說,,許多留守婦女由于精神空虛,很容易被不正規(guī)的宗教團體甚至邪教團伙拉攏,、洗腦,。
在四川廣安華鎣市,彭某某等人多次到農村傳“福音”講“見證”,,告訴村民只要信“三贖基督”,,生病不用吃藥自然就好,拉攏加入“三贖基督”邪教組織,,傳教人數40余人,,多為留守婦女、老人,。
在四川洪雅縣,,一名假“道士”李某以封建迷信為幌子,稱被害人“命中犯兇”“克夫”,,作法可以消災解難,,欺騙多名留守婦女與其發(fā)生性關系,。
一位基層干部表示,農村文化生活貧瘠,,留守人員精神空虛是普遍現(xiàn)象,,這讓其更容易被邪教蠱惑。
某地審理的一個案件,,被告人專門針對留守老人,、婦女開設賭場,每次押注有的1元,、2元,,有的更高一些,一般有5到7人參賭,,最多時有20多人,,被告收取一定費用。
“孤獨寂寞冷”有誰知
“三留人員”沒有“羨慕嫉妒恨”,,唯有“孤獨寂寞冷”,。留守老人渴望兒孫膝前繞,留守婦女盼望丈夫把家還,,留守兒童期待父愛母疼,,但現(xiàn)實是,他們所熱盼的親人都在為生活奔忙,,很難相聚相守,。
不管是發(fā)達省份,還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三留”現(xiàn)象都很普遍,。以浙江為例,截至2017年底,,全省農村共有60歲以上老人500多萬,,多數是留守老人;留守兒童8.3萬人,;還有大量留守婦女,。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fā)現(xiàn),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人身安全問題值得關注,,節(jié)假日、放學后的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父愛、母愛,,平時與家人溝通少,,強烈的失落感,、自卑感易造成性格孤僻,影響身心健康,。
對于留守老人來說,,主要問題有三個。
一是一日三餐等日常照料問題,。
留守老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決定了這是最困擾他們的問題。
二是精神空虛問題,。
留守老人普遍心理空虛,、精神焦慮孤獨,渴望情感慰藉,、交流和天倫之樂,。
三是平時的看病問題。
大多數留守老人既要勞動,,又要看護留守孫輩,,許多人體力不支、身體較差,,而到醫(yī)院看病往往路途較遠,導致有小毛病扛著不治療,。
對于留守婦女來說,,一是精神空虛。
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單調,,空閑時間主要是看電視,、打麻將。心理壓力較大,,精神負擔較重,,既擔心孩子教育問題,又擔心丈夫冷暖,,夫妻感情出現(xiàn)危機,。
二是缺乏自信。
留守婦女文化底子普遍較薄,,很少參加實用技術培訓,,發(fā)展能力較弱,導致自信自強意識較低,,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生產的能力較弱,。
三是身體不佳。
留守婦女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既要承擔繁重的生產勞動,,又要料理瑣碎的家務,,還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不少人身體狀況不好,。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心理健康問題細微不易察覺,,是大堤上的蟻穴。現(xiàn)代社會暴發(fā)的新病癥中,,許多涉及心理問題,,更不用說憂郁癥、妄想癥,、偏執(zhí)狂,、強迫癥等典型的心理疾病了。許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兒童和青少年時期,�,!�
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長趙國秋說。
趙國秋曾接診過一名病人,,60多歲,,家住浙江省溫州市農村,與丈夫離異,,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老太太要照顧一個10歲的孫女,還要兼顧農活和家務活,。勞累加上孤獨寂寞,,她總是覺得活著沒意思,想自殺,。
“兒子帶她來醫(yī)院治療的時候,,她完全接受認知調整,愿意配合吃藥,�,?墒腔氐皆瓉淼纳瞽h(huán)境,精神依然無法解脫,,最后還是上吊自殺了,。”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留守老人因心理疾病和身心并發(fā)疾病,,自殺率常年居高不下,深深的“無用感”是其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
“覺得自己被淘汰,、被邊緣化甚至被遺棄,原有的對自身‘角色’的感覺受到重創(chuàng)。對這種狀況,,相關政府部門,、組織機構的關注度還很低�,!壁w國秋說,。
留守婦女的精神空虛、焦慮,、自卑等狀態(tài)也不容小覷,。在浙江黃巖茅畬鄉(xiāng)的一次采訪中,一名40歲左右的留守婦女告訴記者,,家里的男性青壯勞力都到外地去打零工了,,她一個人要照顧兩個老人和兩個孩子,從早忙到晚,,感覺就是個干活機器,,沒有人幫忙,沒有人關心,,心里難受的時候也沒有人可以說說話,。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突出。浙江省臺州市某小學對留守兒童的長期調查顯示,,相較于普通兒童,,留守兒童更易表現(xiàn)出情緒消極、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其中82%的留守兒童在問卷中表示自己很孤獨,;45%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有煩惱不知道向誰傾訴。
專家認為,,如果無法正常獲得父母呵護,,孩子很可能會出現(xiàn)情緒障礙,并繼而導致行為障礙,。負面情緒長期累積,、惡性循環(huán),向內可能誘發(fā)精神疾病,,向外則可能導致沖動性犯罪,。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全國法院審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來自留守家庭的孩子占很大比重。
警惕留守之地成精神貧瘠之地
在扶貧重點地區(qū)的留守人員中,精神貧困現(xiàn)象往往更加突出,。通常表現(xiàn)為聽天由命,、消極無為,安于現(xiàn)狀,、好逸惡勞……
記者在貴州,、四川等地一些中學采訪調研時,發(fā)現(xiàn)出了問題找不到家長的情況十分普遍,。
“有的班開家長會,,老師比來的家長還多�,!�
一位到西部支教的老師說,,上課、就寢時間,,都有學生在手機上看電影,,甚至上黃色網站;有的家長雙休日給孩子送吃的,,順便會帶來自制的土煙,;有的學生拿著打到卡里的資助款去買好手機、請客吃飯,、進網吧打游戲……
幾乎所有的受訪專家均建議,,要想盡一切辦法讓留守孩子待在父母身邊。
“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很難發(fā)展出對他人的信任感,。不信任人的人,會缺乏安全感,,難有幸�,?裳裕粫鬯�,、愛世界,,乃至愛自己�,!�
退休后潛心支教西部的“名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陳立群說。
與此同時,,傳統(tǒng)道德失守和價值觀扭曲的現(xiàn)象值得關注,。四川省大涼山地區(qū)一度出現(xiàn)過較為嚴重的吸販毒問題,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也相伴而生,。彝族學者巴切日火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緣于傳統(tǒng)道德失守。
“金錢至上的觀念影響了很多年輕人,。有個地方抓了一個女毒販,,審訊中她表現(xiàn)出對警察的不屑,甚至很猖狂地問他們一個月掙多少錢,�,!�
“過去40年,我國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而與這個‘物’相匹配的‘德’遠遠不夠,。”
陳立群說,,回歸鄉(xiāng)土傳統(tǒng)教育,、重建鄉(xiāng)土文化是改變農村精神貧瘠現(xiàn)象的關鍵,由此才能提升自我實現(xiàn)之志,、家鄉(xiāng)發(fā)展之志,、民族復興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