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黑衣外披綠色防曬外套,,斜挎綠色腰包,,是張曉蓮每日進園的標配,。早晨6點半,,她從新建宮門進入頤和園,,一進園,,像是上了發(fā)條,,走路說話都很快,。一陣喀喀的快門聲剛落,,又奔向下一個景點,。
在京城,熱愛攝影和古典園林的人只要談起頤和園,,就會想到張曉蓮和“曉蓮說”,。5年來,總計拍攝了60萬張照片,,她挖掘出頤和園別樣的美,。
相伴20年,竟不了解它
張曉蓮是頤和園公園管理處工會的職工,,10年前退休,。退休的前5年,,她和很多退休老人一樣,打球練瑜伽,,偶爾游山玩水,。她說:“60歲之后的路怎么走,比總結走過的路更重要,�,!�
在60歲生日那天,她的愛人周永秋送給她一份價值6萬元的生日禮物——佳能5D3相機,,3個鏡頭,,三腳架以及所有的配件。這禮物已經(jīng)伴她走了5年,,成就了她60歲后的人生,。
“很多攝影愛好者都追求設備的先進,不斷更新器材,。我沒有,。”張曉蓮從她的綠色腰包里拿出略有磨損的相機,,“看,,我就它了。夠用,,挺好,。”她一直覺得攝影片子的好壞不取決于設備,,而在于創(chuàng)新的構思和取景角度,。
有了攝像設備,下一步就是選拍什么地方,。有人對曉蓮說:就選頤和園吧,,你肯定能拍好。初聽這話,,曉蓮心里納悶:那么多人拍頤和園,,我一個半路出家的,怎么我就能拍好,?后來曉蓮才明白,,因為這里離家近。
張曉蓮喜歡拍自然風光,,而自然瞬息萬變,,好的影像很可能轉瞬即逝�,!拔壹译x頤和園步行5分鐘,,我可以看到好天氣馬上出發(fā),。天氣再好,,景色再美,,沒來得及到現(xiàn)場,也不會有好片子,�,!�5年來,為了拍攝頤和園不同景象下的美,,張曉蓮起早貪黑,,她覺得勤奮比技術重要得多。這5分鐘的路程,,她每天早晚走一次,,時常還會“加餐”。功夫到了,,好作品自然也就有了,。
張曉蓮全身心投入到頤和園的拍攝,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3年前,,她有了外孫,可這完全沒有打亂她拍攝的節(jié)奏,,她選擇用5000元退休金換自己的時間自由,。“我覺得退休不是為了上崗看第三代,,我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選擇出錢請育兒嫂,把我解放出來,�,!�
在頤和園拍攝了5年,張曉蓮談起頤和園如數(shù)家珍,。而在之前,,雖已在這工作了20年,可曉蓮并不了解它,。
“因為原來工作忙,,只知道佛香閣這種著名的景點,犄角旮旯的地方就不清楚了,。有親戚朋友來逛園,,想讓我當導游,我自己都不認識,�,!�
曉蓮想通過拍攝頤和園,,重新認識它,彌補20年工作的遺憾,。在拍攝初期,,她將一些照片免費投稿給公眾號“頤和園微覽”。后來她組織成立了20人左右的頤和園攝影團,,以攝影團的名義繼續(xù)向“頤和園微覽”投稿,。只拍攝了一年,曉蓮的作品就拿去參賽并獲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我發(fā)現(xiàn)我還是有天賦的,,我決定拍下去,。”
2017年3月8日,,張曉蓮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眾號和美篇——“曉蓮說”,。那天,她發(fā)表了第一篇頤和園特輯,,至今已發(fā)表了近100輯,,單篇最高點擊量超過8萬。很多人說看了“曉蓮說”中的照片,,才來頤和園,。看完新一期“曉蓮說”,,總是期待下一期,。
“我想用更多的照片讓人了解頤和園,把這里的美景傳播出去,。和園子幾十年的交情,,退休了我要來還頤和園這份情�,!�
挖掘頤和園別樣的美
頤和園就這么大,,拍了5年,還有什么可拍的,?
張曉蓮給自己定了個小規(guī)矩,,每天都要拍一張從未拍過的照片�,!按笞匀幻繒r每刻都是新的,,風云雨雪,變幻多端,。前天,,我就第一次拍到雙彩虹,,以前從未出現(xiàn)過�,!睆垥陨弻ΥU和園還如同初戀般,,這里也總能帶給她驚喜。
“有時候想要一個東西卻要不著,,踮踮腳又能碰到的感覺特別好,�,!�6月1日,,張曉蓮第一次拍到令自己滿意的閃電,為這事她高興了兩天,。
因疫情影響,,張曉蓮的外孫幼兒園停課,那天她臨時去北五環(huán)外的閨女家照看孩子,,晚上又趕回來拍攝,。頤和園規(guī)定,每天晚上6點后不得入園,。她一路緊趕慢趕,,終于搶在了5點55分進入了園內。天已經(jīng)下起了雨,,因下雨天拍攝操作難度大,,她只帶了一個中焦鏡頭�,!耙贿M園,,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個天氣會有閃電,,我要拍,。”張曉蓮憑經(jīng)驗判斷,,這是個實現(xiàn)自己拍閃電夢想的好機會,。但需要用到廣角鏡頭,那時已超過6點,,回家拿鏡頭不可能了,。她馬上給愛人打電話,把需要的設備從頤和園大門遞了進來,。
曉蓮在連廊內避雨拍攝,,雨水還是打濕了衣服,鏡頭上也掛滿了水珠,,拍攝幾次中斷,。隨著雨漸漸變小,,她看到幾片烏云正在佛香閣上空,她像一名準備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時刻等待著閃電劃過天空,。閃電來了!她顧不上看相機里的效果,,抓緊機會連按快門,。等回家一看,拍到了,!
那張照片的閃電是在佛香閣上空,。紫色的霹靂一貫到底,穿過天空烏云,,倒映在昆明湖水面上,。詩人李紅梅贊嘆這張照片:“推開烏云的阻攔,從蒼穹深處縱然躍下,,柔美的身影,,拔出長劍,以一個決心的姿勢,,將大塊的平靜劈成兩半,。天與地匆匆相連,驚醒沉默的地平線,�,!�
7月9日,北京大雨,。張曉蓮說她要去拍十七孔橋,。而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中,十七孔橋是冬至前后最美,,那時會出現(xiàn)“金光穿洞”的奇觀,。落日的余暉照耀在十七孔橋的洞壁,斜長的光影穿過橋洞,,撒在湖面上,,就像是橋洞內點滿了明燈。
她說:“十七孔橋的美絕不止在這一面,�,!鸸獯┒础钠用總人拍的差別不會很大。藝術需要個性來表現(xiàn),,我要做的和別人不一樣,。”她不喜歡“吃人嚼過的饃”,潛意識里就認識到要拍不一樣的畫面,。
張曉蓮要拍雨中的十七孔橋,,她想展現(xiàn)一座飄渺的仙島,這是她從未拍攝過的,�,!敖馉N燦的十七孔橋大家都見過,我想給它加點仙氣兒,。就像天天吃大蝦可能沒感覺了,,偶爾吃盤小菜更喜歡�,!�
下雨天,,茫茫的雨霧把其他景物都遮掩了,只剩下十七孔橋在水中,,畫面極其干凈,。曉蓮提前兩小時候在岸邊,,她一直等著最佳的景色,。雨水早就把曉蓮打濕,她穿著雨衣打著傘,,只騰出一只手拍攝,,有點兒狼狽,拍攝難度不小,。
第二天,,她把“仙島”的照片發(fā)給我,十七孔橋像是在仙境中搖曳,,仙幻干凈,。其中一張是兩人撐著傘走在橋當中,像是兩個仙人在游蕩,。另一張空蕩的橋身,,又像是一座夢幻方舟。
我看過曉蓮20多張十七孔橋的照片,,沒有一張是雷同的,。春夏秋冬、雪雨陰晴,、朝五晚九,,十七孔橋景色隨著四季時辰的神秘變幻,所呈現(xiàn)出不同的自然色彩和光影都被張曉蓮收入了她的鏡頭,。
頤和園的生態(tài)變好了
曉蓮在拍攝中發(fā)現(xiàn),,隨著頤和園水域治理力度的加大,昆明湖的水質越來越好,引來了不少飛禽水鳥,。這些水生動物又在凈化著昆明湖水質,,建立起了完善的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白天鵝,、黑天鵝,、白鷺、蒼鷺,、綠頭鴨,、沙秋鴨、貓頭鷹,、啄木鳥,、小翠、大雁都能在頤和園看到,。但最讓張曉蓮喜愛的是辟鳥虒鳥,。
張曉蓮講起辟鳥虒鳥就像說自己家養(yǎng)的小寵物:“兩只辟鳥虒鳥求愛時好像在商量事情,幾秒鐘后就嗖地鉆進了水里,。在水里游一會兒后,,突然跳出水面,啪地一撞濺出水花,,嘴里還叼著獻愛的花草,。落入水面后,小辟鳥虒鳥就開始擺各種造型,,一高一低,,一左一右,特別有意思,�,!�
辟鳥虒鳥屬于野生動物,只在湖中央活動,,人無法靠近,,但它們在水中的一舉一動都被張曉蓮記錄在相機里。2017年,,“曉蓮說”中有一個辟鳥虒鳥專輯,,張曉蓮把辟鳥虒鳥擬人化為自己的外孫,用30張照片展現(xiàn)了辟鳥虒鳥從求愛到育雛的全過程,。
除了辟鳥虒鳥,,北京雨燕也是張曉蓮鏡頭下的常客,。每年春季,,北京雨燕從南非飛越1.6萬公里來到北京,,在這里產(chǎn)卵、孵化,、育雛,。每年7月中旬,它們再飛離北京,。11月抵達非洲南部的越冬地,,來滿足自身的食物需求。年復一年,,雨燕存活的平均壽命為15—20年,,一生飛行距離能繞地球12圈。
雨燕的腳趾是四趾向前,,因此它無法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動,,也無法握住電線或樹枝。高大的皇城建筑,、寺廟和古塔成為雨燕最理想的落腳處,。頤和園的廓如亭成了雨燕在北京的家,這里開闊高大,,是雨燕繁育后代的最佳棲息地,。
每年春夏季,張曉蓮都會“捎帶”拍幾張雨燕,,為北京雨燕保護和研究提供照片,。通過鏡頭,她發(fā)現(xiàn)前幾年,,北京為了保護古建筑,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污染古建筑,,在屋檐下攔起了防雀網(wǎng),。北京雨燕銳減。近幾年,,保護古建筑和保護野生動物結合起來,,防護網(wǎng)拆了,北京雨燕跟著又多了起來,。
“廓如亭沒有防雀網(wǎng),,雨燕都喜歡來這兒。聽,,這叫聲就是雨燕,。”張曉蓮說,,“這群候鳥,,見證過幾代王朝興衰交替,城市的名字改了幾回,北京雨燕卻每年都來,�,!�
歷史在鏡頭下重演
“古園和公園的區(qū)別就在于,古園有歷史感,、厚重感,。”張曉蓮愛拍頤和園更多為了重拾歷史,,那些與清朝國運有關的照片,,雖沒有風光片耀眼,但她在用自己獨特的鏡頭語言,,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方寸之間的仁壽殿,被張曉蓮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地記錄下來,。
“頤和園要深入進去,才能與歷史結合起來,。我就是要拍點兒不一樣的,,這樣攝影才有意義�,!彼哪墙M照片,,抓取了仁壽殿各個角度的細節(jié),講了一段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故事,。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挪用海軍建設費兩千萬兩白銀修復清漪園,自此更名為頤和園,。隨之變更的還有臨朝的殿宇,,勤政殿更名為仁壽殿。這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更是清朝權力中心的轉變,,同時也是清朝國運的轉變。
一天傍晚拍攝時,,張曉蓮路過仁壽殿,,正有人打著一束燈光,巨大的龍身影子映在了殿門上,,張曉蓮按動快門,,實景的鳳和影中的龍留在了畫面中。光影之間,,鳳總是昂首挺胸,,龍總是畏首畏尾,,爪中空空如也。曉蓮說,,這張照片不由讓人想起光緒皇帝的廟號謚號——德宗景皇帝,。景者,影也,。每當她和仁壽殿月臺上的銅龍四目相對,,總能感受到它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悲涼。
張曉蓮不僅在拍歷史,,也在保護著歷史,。頤和園最南端的繡漪橋是昆明湖和長河的界橋,也是東堤連接西堤的起點,。為滿足行船的要求,,繡漪橋建成高拱形單孔橋,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但一個現(xiàn)代小船碼頭,,將繡漪橋遮住了一半,遠遠望去,,它秀美的體態(tài)大打折扣,。于是,張曉蓮拍了一張“碼頭下的繡漪橋”,。她馬上發(fā)給了頤和園園長,,回復稱目前正準備解決。
“我想要真正地宣傳頤和園,,表面的風光片要拍,,但這種利于頤和園發(fā)展的細節(jié)也要拍�,!睆垥陨彶恢挂淮翁岢鲂蘅樀慕ㄗh,。這回,園長走在了曉蓮的前頭,。昆明湖北側的魚藻軒,是一處古色古香的亭子,,亭中曾有一現(xiàn)代的商亭,,始終沒有啟用。曉蓮心想著,,魚藻軒內的商亭既不美觀,,也沒有實用價值,不如把這不和諧的照片拍下來,,再給園長看看,,提出取締商亭恢復歷史原貌的建議,。結果,曉蓮去后看到了驚喜——商亭沒有了,。
“我覺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頤和園還會更多地還原歷史的本色�,!睆垥陨徴f,。
要得到一張滿意的片子,需要成千上萬張廢片做基礎,。5年來她已經(jīng)拍了60萬張照片,,“曉蓮說”的公眾號上發(fā)表了近3000張照片,拍頤和園是曉蓮永遠做不完的夢,。
“等有一天,,我老了,走不動了,,就不拍了,。那時,我再看看這幾年拍的照片,,也會很感動吧,。”曉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