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錦隱民俗博物館收藏了一萬余件民俗老物件,,43歲的館長董文穎不僅能詳細介紹每一個老物件的大小和功能,,對其背后的故事也如數(shù)家珍,。在他眼里,這些漸行漸遠的老物件,,帶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蔥歲月,,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或溫馨或傷感的舊日時光,。每一個老物件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段通連古今感情的有形載體,。
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條感情紐帶
博山錦隱民俗博物館是董文穎于2016年投資800多萬元設(shè)立的,,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不大的空間里,,按展品種類分成了10大展區(qū),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老物件,,大到馬車,、花轎,小到笄簪,、首飾盒,,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
談起收藏老物件的初衷,,董文穎回憶說,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他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所以和奶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奶奶去世后,,董文穎悲痛異常,偷偷留下奶奶的一雙鞋作為紀(jì)念,。
按魯中地區(qū)的風(fēng)俗,,家里有人去世后,要在“五七”時把他所穿戴的衣物盡皆燒毀,。家人對董文穎的行為非常不滿,,埋怨他私自留下奶奶的遺物。但董文穎卻說,,他非常慶幸當(dāng)時留下了奶奶的一雙鞋,,也非常遺憾沒有留下奶奶更多的東西。現(xiàn)在這雙鞋成了他和奶奶之間唯一的念想,,想念奶奶時,,就拿出這雙鞋來端詳一番,往日的流年碎影就會一點一滴浮現(xiàn)出來,,那種感覺特別溫馨,、美好,。
有鑒于此,,董文穎又想到散落在民間的諸多老物件,,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條感情的紐帶,紐帶的兩端,,不管是夫妻,、父子,還是朋友,、同事,,總有濃濃的親情融匯其間。如果把這些老物件搜集起來進行集中展覽,,再現(xiàn)幾十年,、幾百年前老百姓生產(chǎn)生活、民風(fēng)民俗場景,,不僅可以留下歷史印痕,,更能喚起人們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識和熱情。于是,,從2005年開始,,董文穎開啟了自己的老物件收藏之路。
“很辛苦,,也很幸運,。”回憶起15年的收藏歷程,,董文穎感慨頗多,。“那時,,本地對于老物件的收藏還沒太形成氣候,,算是給了我可乘之機�,!庇幸淮�,,董文穎看到一戶人家的院墻外亂七八糟堆著一堆老家具,有的還比較結(jié)實,,有些已經(jīng)缺胳膊少腿兒,,他和主人打探想買下來。主人說,,這都是倒騰老屋收拾出來的,,本來就想劈了燒柴,愿意要,,200塊錢拿走,。董文穎看老兩口生活也不寬裕,留下了600元,雙方皆大歡喜,。
還有一次,,在農(nóng)村一個老太太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三個鋁制的筷籠,董文穎和老太太商量要買走,。老太太人很爽快:“買啥�,。《际侨恿瞬灰�,,拿走吧,!”董文穎硬是留下100塊錢。后來找專家鑒定,,三個筷籠制造年代均為清后期,。
錦隱民俗博物館門外有一塊沉重而碩大的磨盤,是舊時博山專門用來碾壓陶瓷原料的。磨盤的所有者是一位老大爺,,起初老人并不愿意出讓,,董文穎就三番五次地上門拜訪。老人得知董文穎是想單純地展覽,,而不是買賣后,,當(dāng)即表示愿意贈送給博物館。這讓董文穎很受震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尚且有這樣的意識,,作為這個行業(yè)中的一員,做好老物件的傳承保護,,更是義不容辭,。
收藏路上“交學(xué)費”
雖在商場打拼多年,但與人交往中,,董文穎給人的印象一向是熱情樸實,,商人慣有的精明與算計在他身上很少體現(xiàn)。收購的老物件,,大多屬于半收購半幫扶性質(zhì),,遇有特別貧困的人家,還要額外留下一點錢,。他的車后備廂里常年放著花生油和大米,,逢有日子不太景氣的人家,就留下一桶油,、一袋大米,,聊表心意�,!岸际强嗳兆舆^來的,,所以對他們的生活更容易感同身受,,有些家庭條件確實不好,不幫幫他們,,過不去心里這道坎,。”董文穎說,。
幾年工夫,董文穎在博山及周邊幾個地區(qū)小有名聲,,人們都知道有個姓董的老板特別仗義,,都愿意把家中的老物件留給他,他的積累也日漸豐富起來,。
但隨著收藏?zé)岬呐d起,,收藏市場也變得魚龍混雜起來,以次充好,、以假冒真,、漫天要價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剛進入這個行業(yè)時,,不知水深水淺,,對文物鑒別也是一知半解的董文穎,沒少費周折,,更沒少花冤枉錢,。
黑釉凸線紋瓷器是中國北方窯的一種代表性瓷器,在北宋時期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器形有罐,、瓶、碗,、缽,、壺等,主要以罐為主,。這種罐,,博山人統(tǒng)稱線條罐。錦隱民俗博物館里的線條罐,,黑釉凸線紋裝飾,,釉色晶瑩光亮,可鑒人影,,其上線條纖細,,凸線紋部分呈金黃色或黃褐色,黑黃分明,,端莊厚重,。董文穎說,,所展出的60余個線條罐是從收藏的幾百個罐里挑出的精品,剩余的線條罐,,要么器型不正,,要么小有殘損,還有些是走眼收來的贗品,。說著,,董文穎打開其中一個倉庫,指著一個貨架說:“這些就是我這么多年來交的學(xué)費,�,!�
還有另一種“交學(xué)費”的情況。十幾年前的一天,,董文穎在一個山村老屋前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木輪,。木輪和一堆柴混雜在一起,常年風(fēng)吹日曬,,輪轂已爆裂,,二十余根木輻條也大多腐爛。經(jīng)詢問屋主得知,,木輪是他們家馬車上掉下來的,,除木輪外,轅,、軛,、車篷都在,但都分散在弟兄幾個家中,。因是祖上留下的東西,,扔了可惜,留著又占地方,,所以幾十年來就這樣胡亂擺放著,。董文穎挨家走訪幾兄弟,從混亂的屋角找出馬車的其他配件,。本來雞肋樣的東西,,兄弟幾個也沒當(dāng)回事,但看董文穎這樣執(zhí)著,,他們反而端起態(tài)度,,說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隨便賣,。董文穎一路加價,,兄弟幾個終于統(tǒng)一意見,但老大又臨時加了條件,,要董文穎把他家飯棚修葺一下,。為了心儀的馬車,,董文穎咬咬牙同意了!
入行時間一長,,董文穎開始琢磨門道,,以前到各地收購,都是開著車,,西裝革履的,,有的人見到他這身裝扮,往往會坐地起價,,或者拿贗品來糊弄他,。更有甚者,還有幾人聯(lián)合起來做局,,讓他往里面鉆。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必須得改變收購方式,。于是,后來再下鄉(xiāng),,董文穎裝束全變,,身穿“老頭衫”,腳蹬“地瓜干鞋”,,騎著一輛破摩托,。每到一地,高音喇叭一開,,自己就坐等貨物上門了,。這一招效果奇好,不僅能收到大量珍品,,且價格也比較合理公允,。
十幾年沉浸其中,董文穎的收藏之路越走越寬,,藏品也日漸豐富,。錦隱民俗博物館的鐵鋪實景展廳、生產(chǎn)生活用具廳,、紡織用具廳,、中醫(yī)用具展廳、車輛運輸廳以及算盤,、民俗風(fēng)景老照片和郵票專題陳列廳等10大展區(qū)的展品,,僅僅是其全部收藏品中的極少一部分。
不僅僅是記憶的傳承
錦隱民俗博物館是博山區(qū)第一家以民俗為主題的民辦博物館,。博物館開館以后,,一直是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為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老物件,,董文穎每年都會舉辦“民俗文化”專題展,、“紅色文化”專題展,并專門制作展板進入校園,,為孩子們講解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等。而這所有開支,,均由他一人承擔(dān),,每年費用都在50萬元以上。
充沛的藏品,、嚴(yán)格的管理,、熱情的服務(wù),使錦隱民俗博物館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參觀人員也越來越多,。從開館到現(xiàn)在,錦隱民俗博物館先后接待游客達8萬余人次,,其中接待中小學(xué)生5.2萬余人次,,接待社會團體270余次,接待國際友人200余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xué)客座教授特里·沃爾特斯先生來到淄博,,特別點名一定要到錦隱民俗博物館看看。他說:“看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感到非常震撼,。董先生20多年致力于民間收藏,為中國民俗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錦隱民俗博物館的日益規(guī)范,董文穎也對它的定位有了新的認(rèn)識,。他說:“老物件的收藏展覽,,不僅僅是記憶的傳承,更是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歷史資源的弘揚,。館內(nèi)每一件藏品,,都閃爍著人類進化的熠熠光輝,都是魯中地區(qū)人們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的實物見證,,它們從不同領(lǐng)域和側(cè)面真實地映照了當(dāng)時社會的本來面貌,。這些藏品,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更是以點帶面,,輻射整個民族的生產(chǎn)情況,、生活情況和風(fēng)俗習(xí)慣等,其歷史價值凝重深厚,,值得下大氣力挖掘保護,。”
董文穎覺得自己肩上的擔(dān)子變得沉重起來,。同這些老物件的社會價值相比,,一個博物館的容量和宣傳效果顯然遠遠不夠。于是,,他又購置了一輛大貨車,,拉著這些平日“養(yǎng)在深閨”的老物件四處巡展,以吸引更多人關(guān)注和了解,。每次巡展,,從挑選、裝載,、運輸?shù)讲贾�,、講解,董文穎都是親力親為,。一次巡展下來,,所耗資金不說,,身體也往往筋疲力盡,,但他卻樂此不疲。妻子一向深明大義,,但對他這種賠錢賺吆喝的行為也十分不解,,問他圖啥,董文穎的回答倒也干脆:“啥也不圖,,就圖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值得宣傳,、應(yīng)該宣傳�,!�
2019年,,博山四十畝地小學(xué)想搞個校內(nèi)民俗展覽館,找到董文穎商量,。董文穎當(dāng)即表態(tài):“想要啥,,要多少,隨便挑,�,!碧艉靡院螅姆f包攬了所有的后續(xù)工作,,從老物件的運輸配送,,到展覽館的設(shè)計布展,,全部由他承擔(dān)。短短一個半月時間,,一間面積300平方米,、展陳1700余件的民俗展覽館完成。為保證展覽效果,,董文穎向?qū)W校表態(tài),,所有展品半年一換,所有費用全部由自己承擔(dān),,不花學(xué)校一分錢,。
校內(nèi)民俗展覽館對外開放后,博山四十畝地小學(xué)的師生好評如潮,,其他學(xué)校也紛紛與四十畝地小學(xué)聯(lián)系對接,,希望組織師生前去參觀�,?粗⒆觽儬N爛的笑臉,,聽著他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聲,董文穎笑得特別開心,,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老物件作為鄉(xiāng)土記憶的一部分,是人們認(rèn)知家園空間,、鄉(xiāng)土歷史與傳統(tǒng)禮儀的重要載體,。在忙著打理生意的同時,董文穎繼續(xù)著他所熱愛的老物件收藏,。在他看來,,在城鎮(zhèn)化的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讓大家記得住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