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3日訊 前不久,文博大省山西遭受暴雨災情,,不少文物古跡在暴雨災害中受損。那么,,對于這些文物今后將打算如何修復,?對應對自然災害,、加強低級別文物的保護又有哪些具體安排,?在今天國新辦舉行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發(fā)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就此答記者問。
今年10月上旬,,山西,、河南突發(fā)嚴重汛情,。據統(tǒng)計,,山西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受損,有的文物建筑屋頂漏雨,、墻體開裂,,有的地基出現了坍塌,,還有個別博物館有小面積的進水。李群談到,,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有關文物部門積極應對,廣大文物工作者“聞汛而動”,,第一時間對受損的文物進行了搶救支護,、排除險情。目前,,國家文物局和各級文物部門組織各方面文物專家,,正在有序推進受損文物的排險處置、保護修繕等各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正在緊張積極有效地進行,。
李群表示,,汛情發(fā)生以后,,一方面國家文物局組織好排險維護維修,同時也認真思考,,會同應急管理部,,針對如何提高文物防災減災能力,密集出臺一系列措施,�,!霸谶@次規(guī)劃中也有一些舉措:一是加強監(jiān)測預警,建立健全文物災害的綜合風險監(jiān)測和評估制度,,要做到‘先知’,,先要預判到。二是制定應急預案,,切實提高文物保護應急管理水平,,一旦發(fā)生汛情,一旦發(fā)生險情,,能夠按照預案要求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置,。三是開展文物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排查,實施文物加固,、災害防控等工程,。同時,要針對氣候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用科技找到防災‘密碼’。”
李群表示,,此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區(qū),以往這些地方的文物得以比較好的保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氣候干燥,。隨著氣候的變化,,這幾年來這些區(qū)域降雨明顯增多,,所以國家文物局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在防災方面的應用,找到文物防災的“密碼”,。特別是針對低級別文物,、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將持續(xù)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建設,,構建多渠道基層文物保護看護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改善低級別文物的保存現狀,。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依法明確這些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責任和相關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