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的古籍記載來看,,古代的七月初七,并不是現(xiàn)代男女熱捧的“情人節(jié)”,,這一天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女子為中心大秀技巧,,或拜織女學藝,或開展技巧比賽,,或逛乞巧市場……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在筆者看來,古代的七夕與其說是“情人節(jié)”,,不如說是“女兒節(jié)”更為適宜,。
◆ 拜織女學女紅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边@首歌謠道出了古代女子七夕拜織女學藝的習俗。
古代女子為什么要在七夕拜織女呢,?
織女,,別名七星娘娘、七星娘,、天仙娘娘,,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位女神,職責是編織云霧,,是個紡織業(yè)者,。《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后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也有人說她是中國古代的弇茲氏,,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在距今三萬年前就發(fā)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她發(fā)明的繩有三種:單股的繩稱作“玄”,,兩股合成的稱作“茲”,,三股合成的稱作“索”。后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還有人說,,織女實有其人,,姓張,大家閨秀,,詩經(jīng)記載“役夸父”,,即為夸父做事。無論哪種說法,,織女是一個紡織高手是沒有疑問的,。美麗、勤勞,、聰慧與善良的織女,,成了中國女性崇拜的偶像。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織女要在鵲橋與牛郎相會,,只有在此時才能見到她,,于是年輕女子們設香案祭拜,請求傳授女紅技藝,。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紅,。女紅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針線活”。男子擇妻的標準,,也以“德,、言、容,、功”等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功”即為女紅活計。
古代拜織女大多是少女,、少婦們,,由一個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團拜織女。這一天,,要齋戒一天,,沐浴凈身,打扮得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都來到主辦人的家里。此時,,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夜風習習,,涼爽怡人,。在庭院中安上一張供桌,上面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因為織女是個美女,所以還要在瓶子里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前面放置一個小香爐,,插上幾炷香,。大家在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神情嚴肅,,虔誠禱告,,心情專注,默念著心中所想之事,,許愿道:“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家長里短地閑聊,,交流針線活。
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壹移蚯赏镌�,,穿盡紅絲幾萬條,。”清代詩人蔡云也有詩曰:“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 秀女紅比才藝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云衣香薄妝態(tài)新,,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碧拼娙藙⒀允返摹镀呦Ω琛访鑼懥伺佑谄呦π慵记傻那榫啊9糯钠呦νǔJ巧倥賸D大秀女紅,、比拼才藝的時候,。
乞巧習俗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七夕之夜,,女子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借助月光,,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反之則是輸家。輸家還要準備獎品或禮物,,頒發(fā)給勝者,。《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南朝梁時的詩人劉遵有《七夕穿針》詩:“歲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泵鑼懥舜┽樑釉诨ㄇ霸孪�,,以穿雙針爭強斗巧的情景。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明清時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針驗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堆嗑q時記》記載:“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痹谄咴鲁趿�,,就把一個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鴛鴦水”,�,!傍x鴦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過夜,,第二天,再曬一上午,,通過陽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縫衣針輕輕地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針影。如果針影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便是勝者,;如果針影是筆直的一條線,就是敗者,�,!兜劬┚拔锫浴氛f:“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 逛市場忙購物
北宋時期,,七夕這天,連平日深居在繡樓里的大家閨秀,、富家小姐,,這天也要打扮得花枝招展,穿上美麗的服裝,,到田園鄉(xiāng)野游玩,,逛逛街市,盡情購物,。在京城汴梁專門為女子們設置乞巧物品專賣市場,,即乞巧市,其繁華熱鬧盛況不亞于現(xiàn)在的大型超市,。宋人羅燁,、金盈之編輯的《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東京夢華錄》也有介紹:七夕前,,身穿羅綺者充斥街市,,隨即有折來尚未開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雙頭蓮,,賞玩一時,,然后又帶回家去,路人見了,,紛紛流露出贊嘆喜愛的神情,。從乞巧市場繁華熱鬧的景象,可看出當時七夕節(jié)的盛況,。
宋代隨著乞巧市場的繁盛,,一些乞巧文創(chuàng)商品也應運而生。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shù)千者,。”其中所記載的磨喝樂是梵文的音譯,,有時也譯作“摩睺羅”,。據(jù)史料記載,,磨喝樂是穿戴著不同衣飾,形態(tài)各異,,用土,、木、蠟等原料制成的嬰孩形祭祀之偶像,。
在宋朝,,磨喝樂是女子七夕節(jié)祭拜的“寵兒”,這是由唐朝“化生”之俗而來,,目的是盼生男孩,。民間有歌謠唱道:“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yǎng)盼良嗣�,!彼稳瞬粌H把磨喝樂作為供奉的偶像,,而且還賦予其娛樂性,讓孩童效仿磨喝樂的造型做游戲,,成為七夕節(jié)最為時尚的民俗活動,。《東京夢華錄》描述道:“小兒須買新荷葉執(zhí)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夸鮮麗,�,!蓖邮謭�(zhí)新荷葉、蓮蓬和未開荷花,,也是有美好愿望的,,借用佛教“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盼望能多生健康英俊男孩,。
磨喝樂作為七夕“吉祥物”,,風靡全國。宋人便圍繞磨喝樂而衍生出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成為京城乞巧市場的暢銷貨,,并且價值不菲,一對磨喝樂可賣數(shù)千錢,。金盈之的《醉翁談錄》說:“京師是日(乞巧節(jié))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睺羅,小大甚不一,,價亦不廉,。”據(jù)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記載,,南宋時京城杭州七夕賣磨喝樂最繁盛的地方是在后市街的眾安橋,,尤其是蘇州工匠制作得極為精巧,被譽為“天下第一”,。而且進入了皇宮內廷,,多是用金銀制作而成,。深圳望野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代仗頭傀儡磨喝樂,,高17.8厘米,胎色深灰,,施化妝土,,器底座有氣孔。磨喝樂眉,、眼等部位用黑彩描繪,,發(fā)飾為“鵓角”,有四個抓髻,,并系紅繩,。身著紅色左衽長袍,綠領,,腰間似系帶,;下身著綠褲并勾有紅邊,白色鞋,。所坐鼓凳通體潔白,,黑彩勾如意形紋,雙腿分叉下垂,。雙手執(zhí)一仗頭傀儡于胸前,;傀儡身著綠衣,黑彩勾繪,,戴帽,,點唇紅。
如今這一習俗盡管已經(jīng)消失,,但從古代文獻,、繪畫以及陶瓷和雕刻作品中亦可見到磨喝樂的造型、服飾和相關的鄉(xiāng)風民俗,。尤其是被宋人打造為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文化市場上獨領風騷,值得今人借鑒。
明代《帝京午目》說:“七夕女兒節(jié),,角黍展榴裙,。”七夕這天,,年輕的女子們穿紅戴綠,,佩戴著用五彩綾線結成的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的飾品,成群結隊逛街市,。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各個廟會和街市上,,自七月初一起就專門設置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織女年畫,、乞巧樓,、乞巧針、乞巧果和祭拜織女用的蠟燭,、香以及各種婦女用的粉,、胭脂化妝品等。
在江南蘇浙一帶,,女子用自己的一雙巧手把面揉捏成各種形狀的果子,。油炸成各色點心,稱作“巧果”,。清代蘇州文人顧祿編著的《清嘉錄》說:“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苧結,。至時或偕花果,,陳香蠟于庭或露臺之上,禮拜雙星,,以乞巧,。”南京七夕美食江米條就是其中之一,。江米條是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搟成圓形,,曬干后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 古代的“女兒節(jié)”
古代把農歷七月初七定為“女兒節(jié)”,居民在家中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女兒們享用,。初六,、初七晚上,富貴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樓,,叫做“乞巧樓”,,在庭院中陳列磨喝樂、花果,、酒菜,、筆硯、針線等物,,或由兒童作詩,,或由女郎呈獻制作的精巧物件。
元朝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jié)”,�,!兜劬┚拔锫浴分幸灿小捌呦�,,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jié)”的記載。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稱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jié)會,,稱曰女孩兒節(jié),。占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亦古今之通俗也�,!�
通過以上敘述可見,,七夕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是以女子為主,除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外(且具悲劇色彩),并無男女約會的記載,,因此說古代的七夕為“情人節(jié)”是失之偏頗的,,而稱之為“女兒節(jié)”卻是有據(jù)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