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海林在第二屆中國電影編劇高峰論壇上發(fā)言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裴小閣/攝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北京5月14日訊 (記者邵希煒)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電影編劇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分享了自己從事編劇行業(yè)的經(jīng)驗,那就是編劇的核心任務是故事,,是人物,而不是刻意尋求主題,,在影片中刻意制造價值觀,。
汪海林表示,,在其立志成為作家前,,他的父親總是要求他寫日記,。與其他小學生所寫的日記不同,這本日記的主角是弟弟,,記錄的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弟弟玩插頭把家里搞停電了,今天弟弟摔了一跤把頭摔破了,。今天弟弟打針他沒有哭等等,,雖然破碎雜亂卻充滿質感。當他如今再翻看這本日記,,他慶幸自己沒有寫那些附會所謂主題的日記,,而寫下了生活本身,,于是日記構成了一個宏大的主題,那就是什么是兄弟,,什么是家,,什么是童年,什么是生活,。他認為這比一般的“意義”都有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導演在談劇本時表示,,希望編劇可以將故事的主題再“拔高”,汪海林不贊同這個說法,。他認為,,主題就在沒一個鏡頭中。他說:“我們的故事,,每一場戲都蘊含著主題,,即便混亂不堪,那也是混亂的主題,。我從來不去尋找自己寫作的主題,,同樣也不去制造作品的價值觀。編劇的核心任務是故事,,是人物,,刻意尋求主題的就是那些‘今天是有意義的一天’這樣空洞的主題,我稱之為反生活,。在影片中刻意制造價值觀的,,大多制造了一些沒有價值的價值觀�,!�
汪海林表示,,編劇每天都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市場的壓力、各種外行的阻力以及編劇對自身的藝術要求,,都讓他們喘不過氣,。沒有強大的意志支撐,不足以讓編劇堅持寫作,。這些年很多女編劇成功,,都是由于她們懷著強烈的情感,反復訴說一個共同的主題:男人都不是好東西,。所以,,編劇一定要有信念。
汪海林最后表示,,故事的創(chuàng)造者,,也就是編劇們,,苦心積慮地尋找一種可能,那就是打破生活,,重塑生活,,對生活進行肯定或否定,于是,,作品分為喜劇和悲劇,。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企圖干預生活的作家,,都失敗了,。企圖逃避生活的作家,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