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xué)獎又“爆冷”了——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予77歲美國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瑞典學(xué)院的頒獎理由是“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對不少國內(nèi)讀者來說,,格呂克相對小眾陌生,;但讀過她的詩句后,你會再度燃起對詩歌的熱望——尤其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格呂克那極具私人氣質(zhì),、直面生死與愛的詩句,恰透著別樣的慰藉與暖意,。
“頒給格呂克無疑是個冷門,,但從某種程度來看是詩歌的勝利、文學(xué)的勝利,,將人們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文學(xué)本身�,!痹娙�,、翻譯家王家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作為匈牙利裔猶太人,,格呂克并沒有把目光過多停留于身份,更沒有被這個世界的混亂和動蕩所左右,,而是堅持深入她個人更深度的存在,,專注于把全部的生命、情感和激情凝聚在對大自然,、對生存命題的書寫中,。“她是一個有著高度定力的詩人,。語言簡練,,卻有著出其不意的力量�,!�
從1968年第一本詩集出版,,50年間格呂克已推出十余部詩集,,1993年她曾憑詩集《野鳶尾》獲普利策文學(xué)獎。不過直到2016年,,她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引進出版。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是,,一夜之間兩部書已告脫銷,,出版方正緊急加印中。
將個人體驗“剪輯”為詩歌,,卻并不滿足于寫“傳記”
“格呂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guān)于死,、生,、愛、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經(jīng)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痹娂凶g者柳向陽認為,格呂克的詩長于對心理隱微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后來的作品則通過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dǎo)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
瑞典學(xué)院諾貝爾文學(xué)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這樣形容格呂克:“她以非凡的優(yōu)雅和輕盈接近死亡的主題,再一次震動了她的讀者,�,!钡拇_,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薄栋⒗丈健さ菆龈琛防锔遣粦种泵嫔溃骸拔覟橐环N使命而生:/去見證/那些偉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看過/生與死,,我知道/對于黑暗的本性/這些是證據(jù),,/不是秘密——”
詩句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死亡主題、極少呈現(xiàn)幸福樣貌的愛情……這些難免讓讀者想對她的生活進行探究,但詩人自己并不愿詩作充當“傳記”的角色,,格呂克雖擅于將個人體驗“剪輯”轉(zhuǎn)化為詩歌藝術(shù),,但她努力在詩以外抹去自己的蛛絲馬跡,“把我的詩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并不是它們發(fā)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范式�,!�
“在她詩中的那些畫面或場景,,就像是用高速攝像機錄下的畫面,然后經(jīng)她重新剪輯后生成的圖像組合,,它們是緩慢的,,也是異常清晰的……她有著能把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間轉(zhuǎn)化為繁茂神秘花園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能把任何印象化身為繭,,然后再讓其中生命體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詩人趙松評價,。
當喪失感與厭食癥交替盤旋,,恰是文學(xué)戰(zhàn)勝了心魔
出生在文藝氣息濃厚的家庭,格呂克從幼年時起,,在父母鼓勵下堅持寫作,,她自認是威廉·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傳人,。因童年時期姐姐不幸夭折,“幸存者的負疚感”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是她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她曾說過:“寫作是對輪回——不幸,、喪失和痛苦的報復(fù)�,!�
高中時,,格呂克因厭食癥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一度輟學(xué),。離開學(xué)校后,,格呂克持續(xù)七年進行著心理分析治療和學(xué)習(xí),堅持寫詩歌的同時,,厭食癥也被治愈了,。在詩人李少君看來,,格呂克的詩歌情感洋溢于日常生活,“平靜的敘事蘊含詩意,,她的詩歌,,既有抒情,也有敘事,,更有人生嘆息,,詠嘆調(diào)一般蔓延于塵世�,!�
“從她的詩句中不難發(fā)現(xiàn)艾略特和葉芝的影子�,!绷蜿栐u價,,格呂克雖出生在猶太家庭,但更認同英語文學(xué)傳統(tǒng),,比如,,第一本詩集中的《雞蛋》:“總是在夜里,我感覺到大海/刺痛我的生命”就是對葉芝《茵納斯弗利島》的反寫,,第二本詩集中《上學(xué)的孩子們》會讓人想到葉芝的《在學(xué)童中間》,。
“我們只看過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時候,剩下的都是回憶”,。近年來,,路易絲·格呂克語言風格逐漸向口語轉(zhuǎn)化,有鉛華洗盡之感,。